为什么全世界华人足球都不行?

admin 83 2024-02-13 09:21:29

  国足不说了。新加坡的华人占70%以上,但是国家队看球员名字只有一两个华人名字,其余全是马来印度阿拉伯,也就是说同等足球环境下华人踢球还不如东南亚人,咱们冤枉中国足协了。

  在足球最发达的欧洲,华人大约近20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人口(比如进过世界杯的斯洛文尼亚),但是连一个踢上五大联赛的华人球员都没有出过。这两年中国足协拼命找华人血统的归化,也只找到李可这种四分之一血统的,还只是踢英冠的。

  女足更别提了,全世界的女足都是业余运动(世界第一的美国女足联赛还经常破产),再加上排除一堆女性地位极低的国家基本开展女子运动的规模忽略不计,中国才靠举国体制勉强抗衡国外的半业余运动员们

  世界上足球好的国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南美模式,从贫民窟到百万富翁,踢球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也可能是穷孩子们唯一的机会。另一种是欧洲模式,有完善的体系,有较好的职业规划,即使成不了职业球员,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足球不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欧洲各国的足球从业人员基数大,出来的人才就多。转到国内,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踢足球,踢的好进去俱乐部的梯队,以后有机会成为职业球员,踢的不好呢,这辈子就完了,因为体育这条路很窄,比独木桥还要窄。踢街头足球的是不入俱乐部法眼的。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失败就是百分百的概率,很难翻身,那个家长感冒这种险呢,好好学习考大学才是正道。没有基数从业者,哪来的好球员?

  不是华人踢不好球,而是目前的足球环境还没有好的能够吸引足够的人参与。

  评论区外宾不少啊,国人不爱运动这么个一直以为算小半个常识的事居然需要这么多数据支持,不过挺好,正好让我知道了原来膝盖废掉的我运动量在国内居然还没垫底。

  原回答:

  大胆点,“足球”俩字儿可以换成“运动”。华裔,在几乎所有运动上似乎都没有特别高的热情。我绞尽脑汁想了很久,能直接想到的华裔运动员也就张德培、林书豪、李宗伟、关颖珊等极少的几个人,就这直接想到的四个人里三个从事的是无直接对抗运动,唯一的例外林书豪,在NBA也不过就是一名二流球员(2K系列当时给的评分是77)。

  为了求证我的观点,我又进一步查了些资料,找到了一些以前没怎么关注的项目:内森·阿德里安(游泳)陈伟群(花样滑冰)熊龙(F1)王凯(橄榄球),这应该是为数不多从事有身体对抗体育项目的运动员,“2010年NFL选秀中,王凯在第5轮第9顺位被水牛城比尔选中,成为NFL历史上第一个父母均为华人的球员”,不过看这顺位,板凳末尾么?黄嘉露(摔跤),这个也比较少见。吴俊明(羽毛球)

  所以,承认吧,咱们这做题家思维绝对是刻进DNA级别的存在,又何必非要在运动这块上跟自己过不去呢,我想来想去,华人参与热情最高的运动应该是棋牌类和电子竞技= =!

  补充数据:

  评论区的 @超级赛亚大学生 表示我会这么说是因为我“圈子太小”,行吧,我上点数据吧:整体而言,中国成人的休闲身体活动参与率很低。年龄标准化参与率从2000年的7.13%升高至2011年的11.79%,而2015年又下跌至7.33%。作者团队提出,2011年的小高峰可能是由于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相继发布锻炼指南,起到了促进作用。进行休闲身体活动的人群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城市人群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群比例;相较于其他年龄段,18-44岁人群参与率最高;在各个时间段,收入的影响也始终非常显著,高收入人群参与率比低收入人群高7%-15%。[1]

  可能国家疾控中心的圈子不够大吧。时间回到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表示,中国人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百分之二十八点八,不到三成。“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百分之二十八点二。”刘鹏当时援引《二00七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调查结果称,百姓参与体育运动程度低、参与意识有待提高,是当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而2011年英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保柏集团(英文名为Bupa)委任Ipsos MORI公司进行了一项全球性健康调查,在4月22日至5月23日期间访问了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印度、英国和美国等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373名人士。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中国受访者日常运动量不足。其中,1005名中国受访者中有过半(51%)表示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同时有52%的受访者认为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其无法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2]

  这个地方原文很离谱,一会28.8%一会28.2%,但无论如何也没超过30%,知乎网友直呼体育总局局长圈子过小。这个国庆,有人行走世界发朋友圈,有人在朋友圈看世界。微信官方数据出炉,关注国庆期间中国人的宅与行:- 全国有2100万人,日运动量不足100步。- 其中80、90后占比高达56%,荣称百步青年。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18年国庆,没有疫情影响下有2100万人(约相当于70个冰岛)日运动量不到100步,其中超过一半不足40岁(以2018年而言)[3]。1985 年,当时的国家教委、体委、卫生部和国家 民委 4 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性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并把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每 5 年公布一次调查结果。当 2000 年的调查结果出来,在青少年体质连续 15 年下滑后,这 个问题终于引起了上自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全员关注。今年 3 月初,拿到刚刚出炉的 2017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 况变化特征的抽查结果,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运动与体质健康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兴奋地说:“在对比了 2015 年和 2016 年的数据后,我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经过这么多年的 努力,我们青少年的体质终于稳步回升了。”[4]

  从1985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中国青少年才扭转了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这份报告指出 2014 年中国 20~59 岁的成年人中,有足够休闲时间运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的比例人数仅为 22.8%,也就说 71.2%的 20~59 岁的中国人运动量不足。老年人未参与调查,另外这份报告只算了休闲时间,上下班步行或者骑车通勤这样的体力活动没有算入。所以和 WHO 近期的这份报告数据出入较大[5]。

  世卫组织数据,在2014年中国有足够休闲时间运动人数勉强略高于五分之一,即使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是依靠老人拉高的,估计就是广场舞。可能会有朋友说不是没计算老人么?是的,但是广场舞的主力是大妈,中国女性退休年龄是50-55岁不等,这份统计里包含了50-59岁年龄段,所以广场舞大妈是会被统计进去的。同时居民主动锻炼的比例不高,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成人比例不足四分之一[6]。

  数据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腾讯公司近日根据QQ大数据发布了《中国人运动报告》。这份基于8.77亿QQ用户行为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人最常进行的运动中,健走占比36.93%、跑步占比23.56%,两者之和超过60%;之后是骑车14.60%、健身9.84%、跳舞3.46%等。门槛低、效果好,是健走和跑步占比最高的原因[7]。

  国人最喜欢的运动方式是健走、跑步和骑车,而不是球类运动。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19年,有接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然而,这则数据背后,却隐藏一个尴尬的事实,多达1亿人其实在假装健身,“自欺欺人”[8]。

  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4亿人里,有多达四分之一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即买了设备、护具、器材但使用频率却很低。

  2021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显示,球类运动在国内年轻人群体中反超骑行成为第三,在单次运动里程上接近60%的人不足3公里[9]。三公里真不能说很多吧?更别说这里面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单次运动里程连1公里都达不到,这点运动量怕不是从自己家楼下跑到小区门口菜鸟驿站拿了个快递?

  至于在评论区被寄予厚望的小学、中学、大学操场:教育部2004年对18万多名7岁~22岁的城乡男女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继续下降,除50米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早在2004年,教育部对18万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就显示,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在持续下降[10]。在2000年完成的一次监测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反映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和1995年相比,7-12岁下降0.4厘米,13-18岁下降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最大下降2.3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800米、1000米跑下降更为明显。13-18岁中学男生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6秒、12.6秒,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另外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也没有一个是上升的。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中小学生的运动量普遍多于中国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中国学生仅为6.3%;每天锻炼3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而中国学生仅为1.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2010年的调查援引200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较之于1995年显著下降,学生参与运动的比例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参与比例连人家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部分数据甚至只有别人的零头[11]。还记得上面提到的2004年教育部的数据么?里面提到2004年的数据比2002年下降,2002年又不如2000年,这里更进一步——2000年就已经不如1995年了。学生的体能状况不乐观,那我们学校平时的体育教育又是如何进行的?特别是每天放学后的困难班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呢? 一位小学老师说,学生在校的体育运动,现在都有明确规定,比如每天必须在校运动1小时(体育课除外),这其中有大课间活动,形式还是很多的,但是学生运动量还不够充足,运动形式也比较单一。比如课间休息,不允许学生到操场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下一节文化课。 一位班主任说,学生在校时间都是比较紧凑的,但是困难班是一个问题,每天放学3点半,等到家长接送,一般有2个多小时,为了便于管理,这个时段学生基本都是坐在教室写作业,或者参加社团活动。 一位校长说,两个多小时的困难班,放手让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不大现实,最大的担心是怕出意外。

  十年前杭州这样较发达地区的小学,也难以保证基本的运动量[12]。第四,运动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宅”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随之而来也造成了运动不足、健康情况下滑等情况。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每天至少6000步的运动量判断,50.2%的大学生没有达标。

  2011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根据2800份问卷得到数据——受访的大学生中,有50%无法满足每天6000步的运动量[13]。朝阳区实验小学科研主任李军说,以往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虽然时间保证在1个小时左右,但不是整块的时间,而是被分散在广播操时间、体育课时间和下午自由活动的大课间,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不够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朝阳区实验小学将上午广播操时间移至下午最后一节课后,整合了上午原广播操时间和下午原大课间时间,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在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开辟了一门全新的课程身体素质训练课。

  2012年以前的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也保证不了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之后通过专门设立一门身体素质课,才有所提升[14]。6到19岁的青少年中,体力最充沛的是小学生。在每周参加10次以上体育锻炼的 “顶级”人群中:6~9岁占30.5%,同样是青少年的16~19岁只占17.0%,想必霸占体育课的数学老师和打击放学篮球活动的政教主任功不可没。44.2%的中小学生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默默勾选了“影响学习”。

  2014年搜狐网的调查显示,16-19岁的中学生仅有17%可以完成每周参加10次以上的体育锻炼,44%的孩子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15]。近日在上海进行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参加抽测的上海某知名高中男生,能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能做到10个以上的学生极其罕见。……测试成绩表中,引体向上得零分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更让这位监考老师震惊的是,参加测试的很多学生连努力去完成一个引体向上的欲望都没有,表现出的是对体质测试和体育成绩极不在意的态度。据这名监考老师介绍,不久前在上海进行的这次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60名高一男生有一多半的学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按照完成7个引体向上及格的标准,该项测试,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在三分之一能及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也只是能勉强做到7个引体向上。在全部60名学生中,能做到10个以上引体向上的学生仅有两三人。根据去年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在13~19岁全国青少年引体向上的测试数据中,16、17、18岁年龄组完成的引体向上分别平均为3.8、4.2和4.5个。记者查阅到一份1995年武汉市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16、17、18岁年龄组完成的引体向上平均数分别为3.87、5.55和5.68个。“在抽测一所高中时,平均每个年级测试的30个女生中,就有13个女生以例假为由向班主任申请免测。甚至在其后候补的15个女生中,又有6个女生以同样理由申请免测,反反复复。最终测试表上的名单中,只有一半的女生完成全部项目。”

  这篇报道很长,我就不全引了,2016年的上海地区某知名高中,60名学生中能完成10个引体向上的人只有3人,及格率仅三分之一,许多人0分,还有很多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逃避体测[16]。今年1月18日,由中国儿童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在北京发布。其中有几组调查数据值得关注。近30%的小学生要花2个小时以上来完成作业; 54.6%的初中生要花2个小时以上做作业;两成的中小学生参加了2门及以上的兴趣班;25.3%的中小学生参加了2门及以上的补习班;而儿童每周和父母一起运动健身的比例仅为45.2%。这些数据从侧面阐明当前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学习时间严重挤压业余时间,导致业余时间锻炼机会非常少。

  2018年的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17]。大学生们平时的运动量是什么情况呢?根据调查表明,42.42%的受访者平均一周1至3次体育锻炼,36.97%的受访者一周低于1次,剩下的为一周3至5次以及一周5次以上,分别占13.82%和6.8%。通过调查表明,约有52.88%的受访者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的体质显著下滑。“活动时间减少”是主要原因,达到了60.12%。其次为“自身锻炼意识不够”以及“毅力差,不能坚持”,占比分别为57.28%、53.47%。有受访者表示,上大学之后,体质总体来说下降不少了。“现在我跑1000米都有些气喘吁吁。”

  同样是2018年,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接近37%的大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一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的体质显著下滑”,“现在我跑1000米都有些气喘吁吁”[18]。研究发现,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3%,上升趋势明显。但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2.1%,中学生为88.0%,大学生为74.4%。由此可见,“增龄递减”的情况不容小觑。具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这就是“1+1”每天两小时,跟以往过去学校体育文件要求相比,这次是最明确的。

  2020年的调查援引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伴随年龄增长,体质健康达标率反而越来越低,因此针对性提出建议保证2小时运动[19]。建议,在我们国家等于啥也没说,同时说明——以前做不到2小时。七成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设备学习超4小时问及“平均每天上网络课程和课后使用电子设备的学习时间”,8.1%的大学生为2小时以内,21.5%为2-4小时,28.1%为4-6小时,22.9%为6-8小时,11.5%为8-10小时,3.1%为10-12小时,4.8%为12小时以上。近八成大学生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调研显示,近八成(78.7%)的大学生锻炼时间不到30分钟。其中,有30.9%的学生几乎没有体育锻炼,有20%的在15分钟以内,有27.8%的在15-30分钟,有14.6%的在30-60分钟,有3.3%的在60-90分钟,有3.4%的在90分钟以上。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20年疫情期间,新民晚报的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设备学习时长超4小时,三成大学生几乎没有体育锻炼,能坚持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的只有20%多点[20]。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9.18%的受访者在家的运动量低于在校。大学生认为阻碍在家锻炼的因素包括自制力不够(61.09%)、惰性太强(67.43%),此外,运动场地、装备的限制(50.93%)、外界诱惑太多(67.76%)、缺少相对专业的指导(16.50%)、缺少运动伙伴(40.00%)也是影响运动进行的原因。

  2020年中青校媒的数据显示,90%的大学生不在学校期间,锻炼量出现下降[21]。本来在校期间就没见得有多高,回家之后还继续下降了。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学生为30%

  2021年,中国青年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依然是中国学生群体里体质健康率最低的[22]。这个金字塔图很好的展现了中国足球人口基数的不足依据《星火指南》对2019年参评的足球培训机构进行的调研,有17.5%的机构在2019年处于亏损状态,45%的机构能做到收支平衡,真正盈利的机构只占了37.5%,换言之,有62.5%的机构没能实现盈利[23]。

  题目里问的是足球,那我也用我最喜欢的足球收尾——在国内民办足球培训机构中,能坚持踢到初中年纪的孩子不足5%,超过六成民办足球培训机构处于无法盈利、勉强维持的状况。而且需要的注意的是,这个数据是2019年,如今经过疫情摧残,又有几家能活下来?

  综上,从客观来说我国广大群众缺少运动时间,从主观来说缺少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从喜欢的运动种类来说,我国群众基础最好的运动应当是棋牌类和电子竞技等脑力运动,事实上我国在这两项上确实成绩一直不错。如果一定要选择体力运动的话,我国群众最喜欢的是健步走、跑步等容易甚至不需要组织的轻松休闲式运动。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球类运动,那么我国居民首选是组织方便、场地要求小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两个也确实是我们的强势项目,至于足球群众基础很糟糕,再配合我们较低的运动热情和读书至上的文化传统,导致无论海内外,愿意从事的人都不多。这就是我的结论。

  最后插个题外话:

  身边统计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但要看你怎么用。我个人观点:热爱运动和健身的朋友,往往会有一定的展现欲,比如会发一些包含类似内容的朋友圈——“今天状态不行,只做了两组”+举铁.jpg;“感觉自己膝关节有点痛,下次运动要注意了”+跑动路线.jpg;“自律让自己更加自信”+某健身APP截图等等。闷头锻炼的人有没有?肯定有,但不可能一直不进行任何公开。然后数一数,这样的朋友有几个?我觉得如果能有20人的话,我甚至都要怀疑你的职业是不是健身教练了~我仔细看了一下我的朋友圈,这样的朋友大概有2个(其中一个职业是健身教练),另有2个我知道偶尔会去健身的,那么总数就算8个吧(再多4个可能的闷头练习者)。我这样的社恐,微信好友一共287人,8/287=2.8%朋友圈找来的示意图

  我一个朋友,一个每周要踢一场7人制足球赛的老兄,运动热情和对足球的热爱不用说了吧?我问他“如果你孩子想当职业球员你什么态度啊?”他的回答,我觉得很有代表性↓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体育运动不是华人生活的一部分,至少非常不重要,不管原因如何,结果就是如此。

  中国在乒乓球羽毛球外成绩第三好的球类运动是什么?答案是门球,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说过这项运动,放在国外也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队成绩好的原因,和郊区钻二直升王者一个道理。

  所以我常说,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足球成绩差,那这就是为什么差的原因,你在英国 在阿根廷 在日本甚至伊朗埃及街头随便挑个男的问他如何评价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失利,十个里面至少有一两个能告诉你人员选拔失误 战术执行不到位 某某球员拉跨 青训建设不到位 联赛赛程安排 主教练脑抽等等原因,不管说的对不对起码人家还了解,你搁中国试试?死刑犯与女足齐飞,胖子共白斩鸡一色,偶尔有人能笼统的说句足协不行,放国内的环境就算是懂球帝了。这种现象搁乒乓球羽毛球也一样,比足球好点的是能报上名字的明星选手多,即便如此,顶级联赛几千人的场馆都经常坐不满。

  其实我们还可以另外做一个比较,就是北美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当中成为体育明星的有多少,而成为学术大牛的又有多少。反正MLB里面我就知道代表中国队参加过2009年世界棒球经典赛的张宝树是美籍华裔,巧合的是棒球是北美五大体育联盟里唯一一个没有身体对抗的运动。另外我觉得羽毛球在印度尼西亚成为国球,主要也是华裔选手林水镜、叶诚万、王莲香、张海丽、魏仁芳以及他们的先辈发扬了这项没有身体对抗运动的传统,继而带动了印尼土著进行参与。要说男篮是身体高对抗项目,那也是因为中国有举国篮筐和足够的人口基数来筛选身高作为保证的,台北篮球也是基于美国驻军的影响,而且美式运动可不是全球化运动,至少印尼马来西亚可没有篮球传统,英联邦都打英式橄榄球,那里面更找不到华人了,香港英式橄榄球队里一堆外国人,香港华人足球水平也一般般,香港体育史比较有名的选手奥运金牌李丽珊玩帆船的,黄金宝骑自行车的,都不是身体对抗项目。

  也就是说,除了靠举国篮筐和举国身高的美式运动以外,华人身体对抗项目都不行。

  海外华人成功先例就看马来西亚队啊。拿督苏进安,知道他是谁不?马来西亚队下滑的原因就一个,80年代推行所谓职业化结果假赌黑盛行。无独有偶,港队在职业化之后也大幅度下滑,也大规模发生假赌黑。

  这事告诉我们,足球是一个世界项目。职业化圈的是本地韭菜的钱,越赢越自嗨,但国家队需要跟外国人竞争,输了有挨骂风险。最后怎么办,狂骂“这届球迷不行”?

  落后地区最好的球员一定要送出去,次好的球员不一定出去但工资不能比海外国脚高n倍。一旦窝在本地那个个是巨头,人人皆帝星。

  一群张宁祝铭震打得不亦乐乎,观众大呼过瘾。这种所谓良性循环到了国家队大赛必然会冷水浇头,几个周期下来赞助商跑路,你那所谓的身价,合同,市值全都是个p。

  哪怕真有煞笔赞助商用爱发电强化内循环,人的欲望也会无限膨胀。联赛荣誉都要年底拿有个兑现周期,但假赌黑的钱可以即时到账。换你,你选哪个吧。就这么可怕。即刻到账,现在无非就换了一种形态:饭圈。哥哥好棒哦,队友全垃圾,带不动!!然而哥哥摔牙套以后普洱带着全队逃出生天,就把哥哥自己留在芦苇荡里。

  油土鳖有非常糊的视频(id:oli1jY6RiZI),凑合看。只看战绩,外加参考油土鳖一些评论,马来西亚打韩国确实有一套。1980年年初打奥预赛,年底打亚洲杯。大马对韩国2次不败,而韩国已经出现了许丁茂,赵广来。后来的亚洲大刷子崔淳镐没参加奥预赛,但参加了亚洲杯。

  然而一旦东西亚混编,马来西亚无法连续应对韩国和西亚,更从未在正赛击败澳洲和以色列。而韩国在70年代已经单场击败以色列,2回合平澳洲。只是三天后附加赛负于澳洲无缘西德世界杯。马来西亚打不进世界杯很正常,但从未打进亚洲区最终四强或者六强(港队进过),这就丢人了。我觉得把他们理解成尧舜禹就行。这是个伟大的故事但无需深究。其中的明星球员很厉害,但成就属于全队。

  东南亚球队的出路,可参考07越南打亚洲杯:摆四中四边,中卫改小,锋线设一名柱式中锋还得积极回撤。先把开局打好,后续看命。五换时期可参考森圣-森嗨二象性:精研三后卫,中途换上替补中卫补血。另外,开头的视频来自知乎,原文写中国男足折戟80奥预赛,提到新加坡靠超级人盯人击败国足。我无法确认其真伪,但理论上有可能。可理解成佩顿防乔丹。长期以来,中国队确实不善于把跑跳能力兑现成对抗优势,基本功欠佳跟战术落后一半一半吧。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3559252

为什么全世界华人足球都不行?

为什么全世界华人足球都不行?

上一篇:精选幼儿园亲子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7篇,附亲子活动
下一篇:原创2023-24赛季亚冠联赛赛制及参赛队纵览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