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360直播,足球360直播网
25
2024 / 11 / 12
中超从来就不是职业联赛。
从来没有做到职业化。
我们的联赛,充其量是做到部分商业化。
但商业化和职业化,是两个概念。
中超的俱乐部 ,不,更准确的说是所谓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启以来。
从甲A时代开始,到中超时代。
我们的足球俱乐部,从来都没有稳定健康的盈利模式,或者换个词,不说盈利模式。
造血模式!
资金输入从来都是靠企业赞助和输入。
然后政府给这个 冤大头一点政策上的好处。
俱乐部的管理权,一直都是归地方上的体委体育局和俱乐部,双重管理。
不懂?
我说一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
俱乐部里的所谓的职业球员,同时必须是体委注册的体制球员。
而这些球员是双重身份的。
在俱乐部,他是职业球员。
而同时,平时还要代表地方队,参加全运会,城运会。
很多矛盾和弊端的。
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俱乐部的王牌主力中场,如果在代表国家队受伤了,俱乐部肯定承担损失,对吧?
但你们可能觉得,为国效力,应该的啊。
那么,如果是这个球员被拉去参加全运会,参加城运会,受伤了呢?
你们还会这么觉得么?
·
梅西如果是代表阿根廷队比赛受伤了,当初的巴萨或者现在的大巴黎,都不会说啥,哪怕心里有啥都得憋着,球迷也必须容忍这种情况,对吧?
可如果梅西是被叫回去,代表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球队,参加阿根廷全国运动会受伤了赛季报销,导致巴萨或者大巴黎成绩下滑。
你是球迷,你骂不骂人?
·
不好意思,我们的中超,以及CBA,到目前为止,都还是这样。
魔幻不?
·
什么叫足球职业化?
并不是说,我们的球员都可以靠 踢球来赚钱,把踢球当成职业,就叫职业化。
不是这个概念啊!!!
职业化是说的产业,行业,具体来说,是俱乐部!
这俱乐部,这个联赛,靠足球能造血,能赚到钱养活,运营下去,这才叫职业化!
我们的联赛,从来都不是职业化,只是商业化。
因为我们的联赛,没有自我造血功能。
我们的俱乐部,没有!
都是靠企业扔钱,这个钱扔进去,靠足球是赚不回的。
所以说,俱乐部的老板们,根本不是足球投资人。
这不是投资足球,而是投资自己其他产业。
你是卖房子的,你投资这个城市的足球俱乐部,你可以在这个地方的政府拿到优惠政策,让你的地产生意更好做。
明白这个逻辑了么?
可一旦,地产行业萧条了,那么,这个俱乐部的母公司失去了资金来源,哪怕它成绩再好,也会立刻败落。
我们的足球从来没有职业化。
从来没有行成过足球产业,足球行业。
从来都是寄生在别的行业上的,一个寄生者。
以江苏为例。
外贸行业好的时候,江苏的足球是寄生在外贸行业的,所以当时江苏足球是舜天。
外贸行业不好了。换成了苏宁。
哪个行业有钱,就找来赞助足球,这个行业出问题了,就换一个赞助者。
赞助者也好,不论谁也好,从来都没办法从俱乐部本身收回投资。
·
国外的职业联赛,怎么盈利的?
钱从哪里来的?
很简单。
转播费!(英超盛世是巨额天价转播费烧出来的。)
球票:所以阿森纳当初拼命也要弄个自己的新球场。
卖球衣,以及各种周边纪念品,其实这个是小头。卖球衣收入在现代职业足球的产业里,已经占比越来越少了。
最后是各种赞助,以及球场的各种广告牌。球衣上的赞助商。
请问这几个,国内有么?
我们不比英超。
敢问,卫视或者央视,给中超的转播费是多少?
敢问,各位看官,哪怕你自己觉得自己是球迷,请问你买过中超的赛季套票没?
你买过中超球队的正版球衣没?
·
中国大部分的球迷是什么样子的呢?
世界杯欧洲杯是要看的。
平时可能也玩玩fifa和实况,足球经理游戏也是会玩的。
但,中超比赛,是不怎么看的。亚俱备的话,可能会看一下重要比赛。
至于买球票?买球衣?
那是啥?
——这就是中国球迷。
·
简单的说就是体校培养的球员退役了,俱乐部培养的球员不行,就这么简单。
1.为什么体校不培养球员了呢?
答:因为花钱太多,体育总局不想花钱。
2.那为什么俱乐部不认真培养球员呢?
答:因为俱乐部没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小,自己干足球都不一定哪天就撤了,花钱砸一个最少十几年才可能见收益的项目,不符合市场经济。
3.那为什么在中国搞足球的俱乐部没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小呢?
答:因为体育总局放手了青训,却不放手足球,尤其是职业联赛的管理权利和经济权利(足协属于当家不做主,只是体育总局的白手套)。体育总局即管理各级国家队和职业联赛,还从职业联赛里拿走大量资金,去支持小、巧、难、女、少的体育项目。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俱乐部老板只看重眼前利益,有现成的球员买过来,不费力气搞青训。因为俱乐部老板是为了暂时的广告效应,不是为了在足球上赢利(因为体育总局的行为使俱乐部不可能靠足球赢利)。为什么是暂时的广告效应呢?因为体育总局的行为使俱乐部没有运营职业联赛的权利,只能听摆布,未来的行业发展方向你自己完全无法预测和掌控,你是老板,你愿意长期投入吗?
综上所述,中国足球的根本性困境就在体育总局。或者体育总局重新搞体校制,一切都大包大揽,好像体操、跳水一样。或者体育总局彻底放手,搞真正的市场化,像欧洲或者日韩职业联赛一样。这2条路都有可能成功,因为搞成了都会给中国足球带领大量人才进入足球行业。毕竟中国球迷的成功标准是打进世界杯而不是夺取世界杯,只要按足球规律办,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可以说这种级别的成功是必然的。唯独现在的模式绝不可能成功(撞大运蒙一次除外)。
因为中超联赛在主管部门眼里就是一个披着商业化外衣实则用来吸血的全运联赛啊!
中超联赛有两大问题:
第一,不懂什么是足球产业;
第二,不懂什么是职业联赛。
本质上来说,是中国足球在双轨制下既没有办法像其他地区成熟的职业联赛通过转播权(这笔费用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到底去哪里了)、转会费(发展青训的持续动力)、门票收入(大部分球队三年没法卖票了)和周边产品(比如球衣、围巾等,且几乎都掌握在中超公司手里)完成自我造血,同时又强制职业俱乐部一定要为所谓的国家队利益牺牲(U23、保护国脚、随意修改联赛赛程)。
那么俱乐部或者说俱乐部的母公司该怎么赚钱呢?
只能靠中超独一份的置换效应呗~
以恒大为例:
2009年11月5日,恒大于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创下705亿港元总市值的纪录,成为起于内地、在港市值最大的海外企业。
在2010年,恒大地产集团以一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权,属于恒大队的足球时代正式来临。
到了2014年时,阿里巴巴宣布以12亿元入股恒大足球,占股比例50%,四年的时间里,恒大的股权价值足足翻了24倍。
而借助恒大队的曝光率,恒大集团先后发展了新能源汽车、旅游、体育、金融、健康养老等多元化业务,尤以2013年的恒大冰泉为“经典”的营销案例。
在2020年时,恒大集团以操盘金额4097亿、全口径销售金额4138亿元一跃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152位。
可以说,恒大集团将中国足球联赛的资源置换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恒大这样顶级的投机客存在,中超深化了其投机者乐园的标签,中超开启了十年金元时代。
在这十年里,所有人都在喝着金元足球的血,没有人关心中国足球的体系到底应该怎么搭建。
之前这么玩还可以,但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都不允许这么烧钱了。
如果关注中国足球的人其实都知道,中超本质上是一个房地产广告足球联赛:
今年的16支中超球队里,有15支球队的实控方与房地产有关,其中10家企业主营业务就是房地产,5家的经营业务涉及房地产。
但是,在2020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三条红线”,严格控制房产公司的现金流;
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陈戌源还在死保中性名政策,无疑就成为了压死房产公司投资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讲道理:
作为一个投资人,面对一个高投入负产出还时不时需要为国家队让路的产品,是你,你会有热情投吗?
因此,这才是现任足协主席提出“公益足球论”的根本原因啊!搞足球俱乐部是为了你俱乐部/母公司赚钱吗?
不是,是为了让国家队取得更好的成绩,是为了转移支付而存在的。
这时,我们来看一下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结构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足协占了36%的股份——至于足协是由谁控股的,我想不言自明。
那么这一部分的股份可以给足协带来多大的收入呢?
以2020赛季为例,德勤出具过一份《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2020赛季商业价值白皮书》,其中提到了疫情下的中超联赛赞助情况:中超联赛总赞助金额超3亿元,覆盖13个行业,是中国最具商业化的顶级赛事IP之一。
加上PPTV给的10年110亿的转播合同(虽然2020年只付了1.5亿元),
理论上,足协可以直接拿走4.7亿元的收入(按照当下的情况来看,实际收入应该不少于1.6亿元)
那么足协的收入是多少呢?2020年度各项收入合计4.6亿元,费用支出4.7亿元
至于钱是怎么花的、谁来花的,我查不到相关的信息。
在如今这种严峻的环境下,中超联赛不出问题,那才是真的见鬼了。
在中超联赛这个问题上,其实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要么你完全市场化,要么你完全全运会化。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主管部门一方面希望享受市场化带来的现金流的好处,另一方面又希望商业俱乐部承载地方体育局的职能。
而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太过急功近利,完全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把投资人当人看。
这个问题不光光只出现在足球领域,是几十年来某些问题的集中体现——只不过因为足球关注度太高而且不够敏感,所以允许被不断喷而已。
反过来说,正因为足球关注度太高,泡沫太大,所以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在某些问题上太过急功近利,不尊重市场规律之后是否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如果大家能够更深层面地思考这个问题,进而不在更关键的领域犯跟中国足球同样错误的话,中国足球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中国足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因为从一开始对中超的定位就有问题。
一直到2019年,足协还要在中超公司占有36%的股份,换句话说,足协至少要拿走这么多比例的收入。但是按照每年版权费五个亿算,这个比例也超过了一亿人民币,显然远超办公费、差旅费、出场费等正常开销,那么剩下的钱都干什么去了?这还不算之前的价值数亿人民币的引援调节费。然后江苏珂缔缘这样国内著名的青训“黑店”也没见他们享受到什么补贴。那么只有两者可能:要么被用连巡视组都看不出来的方式被私吞,要么被足协,尤其是没有与体育总局完全脱离时候的足协以及背后的体育总局拿走补贴别的商业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了。相比之下欧足联在欧战(包括欧冠欧联杯等)的净收入至少能保证90%以上归参赛队所有。到现在为止,哪怕有说法说上交的调节费没有被花掉,难道收了钱就是为了捂在银行账户里收利息吗?现在那么多球队的生存出现了问题,我也没看到用这笔钱去用来给那些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球队续命。当年江苏苏宁也交了调节费,那么为什么到现在我都没看到足协用苏宁交过的钱去补偿球员拖欠的工资?所以我很怀疑如果没有舆论的监督,这笔钱最后会被用来干什么。我甚至怀疑,那些这笔钱还在账户上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对比一下你就能发现,与欧足联相比,足协和体育总局说是支持职业联赛,实际上却在打劫俱乐部投资人,说是要健康经营,却不愿意让出蛋糕给俱乐部让球队能赚更多钱。本来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球队打比赛的差旅费这一项支出就普遍高于欧洲俱乐部,现在哪里还有盈利的空间?可以说,当时火爆的氛围提供的机会窗口却由于足协和体育总局的短视与保守最终没有抓住。为什么直到2019年才有说法要放弃这些股份?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次要搞职业联盟就没了下文?原因很简单,足协乃至背后的体育总局不想丢掉这棵摇钱树。又不想放权,又想要钱,怎么什么好处都是你的?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极其拧巴的状态,一边要球队和投资方自负盈亏,同时又要求人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政策来回变,还不给人家盈利的空间。那么,对于广大的私企来说,如果没有别的利益,这种根本不可能盈利的联赛还值得投资吗?
而要想打破这个局面,需要挑战的是什么?
第一,过去坚持了近三十年的奥运金牌战略。只要那些天生容易拿奖牌的项目,别的都可以牺牲。所以足球篮球这样养活人多,得奖牌难度大,还只能拿顶多一块奖牌的项目就是性价比低应该放弃的。一支足球队运动员的大名单至少是25人,加上主教练、助理教练、教练、守门员教练、队医、队务、场地和基地维护人员,甚至如果有外国人还需要翻译,加起来往三十人以上是很正常的,而且这只是单一性别的球队,还不算梯队。乒乓球队呢?男女运动员加起来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五个人,加上教练组不超过30人。然后因为项目设置,一支足球队最多拿一块金牌,一支男女乒乓球队就能拿至少四块甚至更多的金牌。所以在高层看来,足球在拿金牌的数量这个角度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项目。与此同时,基层那些负责普及的业余体校也大规模被裁撤,基层的足球没人推广,教练被安排做别的工作,这会是仅仅是体育圈的人发话就能做到的吗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所以说,足球其实已经作为一种从夺牌数量角度性价比极低的项目被抛弃了。
第二,国家队以外别的都不需要重视,认为球队解散对国家队没有影响的短平快思维。
在这里引用一下我之前写的一段话:
事实上,哪怕是我们想象中一直在打仗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叙利亚的职业联赛从1966年开始一直举办到现在,除了2010-11赛季因为战争停了一年以外,到现在都没停过。伊拉克足球联赛也从1974年一直到现在,一共有四级联赛三百多支球队,除了2002-2004年因为战争停办两年,2019-20因为新冠停摆,从未间断过。而且2004年伊拉克战争还没结束呢,2015年IS闹得最凶,人家的比赛照常举行。更何况人家的球员还可以去语言相近的其它阿拉伯国家联赛踢球,叙利亚的头牌球星索玛拿过连续三届沙特超级联赛金靴,伊拉克2007年夺得亚洲杯的队长尤尼斯在夺得亚洲杯前刚刚在卡塔尔联赛拿到了金靴。你以为人家躲着炮弹闷头练球没有比赛,实际上人家联赛照样举行,你以为人家整天朝不保夕,实际上人家在红海边或者波斯湾海边的公寓里喝阿拉伯咖啡。
哪怕是香港,香港的足球联赛从1910年开始,除了二战停摆了四年以外,一直到现在都没停过,所以历史上会有519。至于朝鲜打进南非世界杯靠的完全是一帮从小在日本出生长大的旅日朝鲜人球员,根本就不是本土出产,等到他们退下去,马上在亚洲杯被打爆。然而我们还在用其它举国体制项目的公式套用到足球上,并且想当然认为别的国家也是如此,然后就开始妄想可以走捷径,甚至认为国内联赛跟国家队有什么关系。从来都只看到人家赢,却从来不问为什么,还以为人家跟自己一样。
第三,认为国家队不容易出成绩的项目就不值得发展不值得受欢迎的功利思维。
还是我之前写过的话:
真正喜欢足球的国家是不会因为国家队成绩的好坏就改变足球的氛围的。在欧洲我能找到一大把国家队成绩不如以往,但是足球一样受欢迎的国家,比如挪威、匈牙利、以色列。挪威已经二十多年没参加过欧洲杯和世界杯了;匈牙利打进过1954年的世界杯决赛,现在也三十多年没参加过世界杯了,欧洲杯也是因为2016年开始扩军才参加,在此之前四十多年没参加过;以色列在亚足联的时候拿过亚洲杯冠军也进过世界杯,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到欧足联以后就没参加过大赛。但是,足球在以上国家照样火爆。
相比之下在国内,米卢仅仅因为国家队在韩日世界杯正赛三战皆墨未进一球就被舆论口诛笔伐说成是骗子。甚至于连威尔士都有人瞧不起,完全看不到人家是欧洲杯四强。这不叫期望高,叫不知天高地厚。这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爱国思想,很多人不能容忍有任何东西落后于所谓的小国。然而不说别的,荷兰比利时乌拉圭是大国吗?输给后来的冠军和季军很意外吗?这根本不叫想要鞭策球队,叫输不起,叫狂妄自大。甚至于说句难听的,这完全是有些人骨子里的沙文主义思想在作祟。
而这一切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纯粹热爱足球。我们以为只要看看国家队的比赛就是喜欢足球了,实际上在真正热爱足球的国家这种程度根本排不上号。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完全把体育当成了除了拿金牌提振民族士气以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东西。就像上面我提到的,如果我不举这些例子,恐怕很多人还在抱着用国家队成绩带动足球氛围的本末倒置的思维吧。
实际上呢?在此引用我之前写的东西:12 强赛负于越南后,再看范志毅 2013 年对国足的预言,你有什么感受? - 知乎 (zhihu.com)
巴西的圣保罗州联赛,从1902年一直到现在。意甲的前身意大利足球锦标赛开始于1898年。法甲的前身法国足球锦标赛开始于1893年。比利时1895年,荷兰1898年,德国1903年,阿根廷1891年,乌拉圭1900年,智利1903年(圣地亚哥地区),哥伦比亚1924年(大西洋省联赛),西班牙国王杯1903年,南斯拉夫1923年,丹麦1889年(哥本哈根地区),奥地利1911年,匈牙利1901年,捷克斯洛伐克1925年,波兰1926年,俄罗斯1901年(圣彼得堡地区),乌克兰1910年(敖德萨地区),土耳其1904年(伊斯坦布尔联赛),挪威杯赛1902年,瑞典1896年,爱沙尼亚1921年,拉脱维亚1921年,立陶宛1922年,瑞士1897年,罗马尼亚1909年,保加利亚1924年,冰岛1912年,芬兰1908年。与此同时,由于奥运会禁止职业球员,职业球员只能参加奥运会以外的国际大赛。各项国际大赛的开始时间如下:欧洲杯1960年、美洲杯1916年、世界杯1930年。
大家发现什么了吗?就是这些国家开始举办成体系的足球比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世界杯和所在大洲的国家杯赛事。哪怕是晚一点的哥伦比亚,人家1925年才加入南美足联,才开始拿到参加美洲杯的资格。后来苏联从1923年开始举办全国锦标赛,1936年升级为全国联赛,但是人家1946年才加入FIFA,1951年才加入国际奥委会。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国家说国内开始举行有组织足球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国家队的。
之前曾经看过这个问题:像关岛足球队一样弱的队伍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真正喜欢足球的人是绝不会因为国家队成绩不好就不看足球不踢足球的。这一点其实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了,多少欧洲八九级别联赛的球队都不缺少自己的忠实拥趸,哪怕他们的水平可能还不如中甲,哪怕他们可能一年下来都赢不了一场比赛。类似的在日本,都知道高中联赛很火爆,除了不少人才,但是几千个校队中大部分必然是只能在地区比赛中早早出局,队员也不可能拿到职业合同的,甚至是一场比赛都赢不了的,难道这些人就不配得到自己的支持者吗?在东南亚各国的联赛中虽然人家的水平不高,连亚冠的参赛资格都没有,人家照样能在小球场制造出不错的主场氛围。而且有些人可能会问,有那种国家队成绩不好但是足球一样火爆的国家吗?有!自打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亚足联转入欧足联以后就再也没参加过欧洲杯和世界杯的正赛的以色列,足球仍然是不可撼动的第一运动。
而这些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我们并不喜欢足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展足球运动就是为了提高国家队成绩从而告诉别人说“我们中国怎么样”的;对总局来说,只有国家队成绩才是自己的政绩和筹码;对于一些梯队和旧式足校的基层教练来说,要的是成绩背后给自己和机构带来的好处;对于很多小孩子和家长来说,这就是一种“试试看能不能借此机会进城赚大钱”的赌博。从来就没人想过,足球可以锻炼身体,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怎么动脑子思考,学会理性看待胜负什么的。也从来没人想过,哪怕是不踢职业,之前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让人在野球场享受更多足球的乐趣。除了北上广以及济南等少数城市以外,很少有人会把去球场看比赛当作一种社交活动,一种陌生人社会中的认识更多人的途径。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多人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认为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足球强国,大部分人也只是到了世界杯或者国际足联比赛日才会看看国家队的比赛就完了,完全不知道人家做的比我们多得多。明明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到了足球却总喜欢讲唯心,说什么精气神。说句难听的话,我们整个社会对待体育的态度和定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成为足球强国。
第四,体育总局和足协有意无意间引导舆论形成的“我们足球不强只是因为没有精气神”的政治正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球员背锅,掩盖背后真正应该负责的人。
各位可以想一想,在我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中,你见过国内的媒体认真去挖掘吗?尤其是伊拉克和叙利亚,有多少媒体去真正挖掘过这些战乱国家的足球?说句不好听的国内媒体对这些国家足球的了解几乎全都是错的。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氛围,足协也没有辟谣过?
以上这些恐怕都指向了一件事:因为他们就是想让球队替他们以及体育总局背锅。只要让大多数人都认可“我们其他项目那么强,足球不强只是因为球员没有精气神”,那么真正应该为此负责的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甚至于当初这项决策可能还得到了更高层的首肯。这也是没有媒体去挖掘国外足球的原因。如果更多的人看到叙利亚球员在沙特联赛拿金靴,还怎么宣传他们的精气神?如果更多的人看到伊拉克叙利亚的联赛的火爆程度,还怎么为自己从足球吸血补贴其他项目,从来不管联赛和俱乐部死活的行为辩护?如果更多人看到朝鲜靠的是海外兵团,还怎么为体工队思想辩护?甚至于如果更多人看到匈牙利、挪威、以色列即使国家队成绩不如以往也没有让足球不受欢迎,还怎么把足球氛围衰退的责任全推给国家队的球员和教练们?而这些如果都立不住了,接下来必然是针对从奥运金牌战略到总局与足协的利益分配,再到整个国内社会观念的一次全方位冲击。哪怕仅仅要打破金牌战略这一条,恐怕就要打很多人的脸,砸很多人的饭碗。
所以,在认清了这些之后,佛系看待就好咯。这些东西作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而且光是对体育的观念要想改变就没那么容易。如果不是中考考体育,恐怕有的家长会直接把孩子所在书桌前面禁止锻炼吧。
说两句题外话吧。
为什么我会意识到国内有人在引导和操纵舆论?举个例子,范志毅的“脸都不要了”。其实范志毅还提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裁撤业余体校摧毁根基等。那么为什么相关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被传播开?把这些精华部分去掉,就剩下精气神,到底是为了什么?国足输给越南之后,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球队临时换帅,反而把焦点放在了海参上?为什么直到几个月后才有了一则不痛不痒的声明说只是赞助,也没有传播开?从以上这些不难推断出,在足球这个领域里面,是有人在刻意引导或者放任舆论把火力往国家队球员身上引的。那么是谁在这样?他们想隐瞒什么?所以我尝试着去了解了一下那些所谓的战乱国家的足球,也尝试着查阅了相关资料,于是就有了以上结论。
究其原因,只能说是时代的眼泪了。为什么对足球运动的喜好要与国足的成绩挂钩? - 知乎 (zhihu.com)这里曾经大致说过,不再重复。只能说这是特殊时期采用特殊手段的必然代价。这就是我认为应当佛系看待的原因。
我写这些的目标就是,彻底破除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政治正确的氛围,透过舆论的迷雾把真正的问题挖出来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这里面肯定会有一些不全面的地方,但是至少能给各位提供一个思路,这样才不会被舆论绑架。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应该负责的人去负责,而不是把火力集中在他们指定的替罪羊,挡箭牌上。或者在看清了事实之后,用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中国不缺少能够形成产业的体育项目,比如电子竞技现在就有很多不错的职业俱乐部和比赛;中国也不缺少足球以外能够代表这个国家软硬实力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体育项目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背后必然有非常复杂的国情和社会背景。而且这些要挑战的又何止是金牌战略,还有整个中国社会对体育的态度,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
而且最关键的是,体育产业确实是很重要的GDP增长点,但是非得是足球吗?就算足球是第一运动又怎么样?马拉多纳再厉害,也改变不了马岛到现在还在英国人手上的结果。
当然最起码这个问题底下不会有人跟我顶牛,说伊拉克和叙利亚因为战乱没有联赛体系,哪怕是我正面回应拿出干货来也好像没听见一样。这一点这里的各位倒是更有礼貌一些,至少不会在那里自以为是。之前我就曾经在别的答案里总结过,但是有些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恐怕连初中生都不如啊。真心建议,如果连这点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就赶紧点退出吧。
不只是中超,各种职业体育联赛,篮球,足球,乒乓球,俱乐部不能自己造血,各种不职业,各种签阴阳合同,各种欠薪,外援们上FIFA一告一个准。
中超号称“世界第六联赛”那几年咱们的国球乒乓球联赛发生了什么。
2015赛季,乒超联赛权益打包后,在产权交易中心起价3000万,无人问津,直到2021年才有了冠名商。
当时的刘诗雯已经是明星选手了,莫名其妙被挂牌(相当于放入转会市场)莫名其妙流拍,国家队选手陷入无球可打。
再来看看羽超,林丹那几年也曾在微博向俱乐部讨过薪。
甚至是我们的CBA联赛,在去年也发生过欠薪的事件,山东男篮发生欠薪事件,两名外援向国际蓝联申请了仲裁。
由此可见,咱们这儿大部分的职业体育联赛都发生过比较恶劣的欠薪事件,为什么不说足球俱乐部的欠薪事件,因为实在太多了。
发生欠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运营队伍不挣钱不盈利,运营职业球队大部分目的那就是给赞助商在当地打响知名度。
买一支乒乓球队给自己打打广告对于一个集团,还是可以支持的,运营一支CBA球队,像吉林队孙军那样极限操作,也是可行的。
但是运营一支中超足球队,那钱可就海了去了。
广州队1500万的极限操作案例不可取,可以参考下泰达队的欠薪状况来推算一下,2020年泰达队拖欠球员和工作人员薪水10个月,加起来是三个亿。(这赛季为赛会制)
有一条大连队前几天的新闻,万达集团承诺负责未来3年的运营费用,费用为每年1亿,踢中超1.5个亿。
这两个例子还都是疫情后的,如果疫情前运营一支球队的费用则更高。
根据民间体育组织整理的《2016赛季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显示,中超16支俱乐部本赛季总支出高达92亿元,外援和外教团队的转会费和薪资就是当年版权费的3倍多。(当年的体奥动力给每家俱乐部的分红为6000万)
还是根据民间这个《2016赛季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得知,从球赛门票收入方面来看,16支中超球队的平均门票收入达到了3.93亿元。
从衍生商品收入方面来看,各俱乐部衍生品产生平均收入0.02亿元,其中,服装售卖占74%、相关饰品占16%、足球关联产品占10%。
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总收入为70.82亿元(人民币),而俱乐部总成本为110.14亿元其中,亏损近40亿元。
可见,最疯狂那几年,资本家们“看上去”是纯纯做慈善了,咱也不知道他们的目的是啥,或许是借助球队做宣传带来的效果不错吧。
有衰弱,就说明有高光,中超也有他们的old golden day。
各俱乐部花钱像是花欢乐豆,拉米雷斯,卡拉斯科,特维斯,奥斯卡,胡尔克,马斯切拉诺,拉维奇这些在FIFA里评分都上80的大牌球员们纷纷来到了中超。
就像前几天的解散的俱乐部重庆队那样,当代收购重庆队后就大幅提高球员年薪,赢球奖也大幅提高。举例说,在力帆集团时代,赢了一场比赛,集团给球队的奖金一般都不会超过150万,当代集团进来以后,赢球奖最低都是300万。
并且在那两年伊涅斯塔和还和重庆队发生过传闻,传闻工资2000万欧,差点就来了,如果真来中超,小白现在估计已经怀疑人生了。
当年那些内援转会同样很夸张,从孙可的6600万人民币的转会费开始(相当于500万欧的水平,这个价钱都够当时的AC米兰掰成三份花了)
到河北队1.58亿(2044万欧元)买下张呈栋,1.43亿(1850万欧)买下赵长豪,8486万(1095万欧)买下赵明剑,8390万(1083万欧)买下金洋洋,7000万(905万欧元)买下尹鸿博,将金元足球推向高潮。
现在回头看,依然觉得和欢乐豆一样。
那会儿争冠集团的替补们拿个500万年薪的工资一点问题都没有,像重庆这样的小球队投入也会随着整个联赛的疯狂水涨船高,保级得花10亿,争冠集团20亿。
能不能回本?那是穷人才考虑的东西,那不重要,足球收入挣得那点钱够干啥啊,都不够外援的工资。
你觉得不合理?
于洪臣曾经怒怼鲁能队“玩不起别玩”
那几年有点本事的人都去做慈善造福球迷了,抢着做慈善,直到疫情来袭,疫情成为了压倒各行各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足球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之前不差钱的母公司资金变得捉襟见肘起来,他们发现当运营一个球队的目的,不是靠此盈利,也不是为了取悦球迷,也无法带来宣传,也无法在当地宣传背后的赞助商(赛会制),也没有规章制约解散欠薪这件事,并且像之前说的,运营队伍是大开销。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那赖了俱乐部球员和员工的工资解散就好了,无非就是道德被谴责一会儿,况且在意大利也听不到他们的骂声。
啥也不图,纯纯搞慈善,除了不差钱的国企,谁受得了,当时交的那么老些调节费,都快拔管了,都舍不得往出吐点,都没人玩了。
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是 最适合培养体育基础的时间就是上个世纪,体育伴随着广播电视媒体渗透大众流行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错过了,现在国外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如果家里没有体育氛围也对体育比赛兴趣不大。
当然,足球,也不是啥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