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精神十篇

admin 92 2024-02-06 13:21:27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1

  相信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艺,自己的世界,我也不例外,我拥有一个击剑的世界。习剑四年,也略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击剑的魅力吧!

  练了四年剑,我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这些图片是我目前获得荣誉的一部分,其实,只要你努力,拿没拿到奖并不是问题,重在拼搏啊!

  其实体育运动是相通的,传递的精神也是大致相同的,在我看来,体育运动(尤其是击剑)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勇于去尝试,拼搏。乔丹是一名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他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在于他是一个超级得分机器,而是他那种不到最后永不放弃的精神体现了他的伟大,我们难道不也应该向他学习吗?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2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中专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本文在分析中专生心理状况,并结合体育团队特征基础上及团队重要性,从而总结出培养中专生团队精神的基本方法。

  中专及职业院校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体育教学是中专及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并增强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目的的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专生心理状况

  我校是一所民族学校,有来自广西各地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目前中专办学有十多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模具与数控技术、汽车维护与营销、机电一体化、现代会计、物资经营与管理、商务英语、艺术教育、民族歌手班、双语教育、越南语、泰国语等等,在校生3000多人,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但由于学生来自民族地区,教育背景和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别,社会经验很少,缺乏一定团队协作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影响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造就了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中国的“小皇帝”、“小少年”、“小公主”现象,相对来说比较“孤芳自赏”或者说是“自私自利”。

  2.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是“单个教育”,注重单个人才的培养。有人戏称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中专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加上一些学生是刚从山里走出来,社会认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

  而这阶段中专生的心理发展基本特征是由少年时期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渐成熟过度,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培养他们团队精神,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团队精神的现实重要性

  1.“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以提升学生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

  2.现阶段的中专学生普遍缺乏集体观念,更缺乏团队精神,需加强团队精神培养。“中专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13%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代中专生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精神。因此,面对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极为重要。

  由此看来,在中专教育中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个体是迫切需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竟争力,更快地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三、团队精神的特征

  1.团队与团队成员的关系上表现为“同损共荣”,休戚与共。

  2.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

  3.团队成员对团队工作态度上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团队的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即“1+1>2”。

  总之,团队精神表现的是一种特殊情感,在团队成员与团队中获得认同,具备了团队精神,既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又能使他们在社会选择中拥有竞争的资本。

  四、培养团队精神的基本方法

  1.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竞赛是检验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竞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协作。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系列竞赛,创设竞赛情境,提供竞争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增强团队精神。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排球垫球和传球技术后,我按队列分组进行排球比赛,各组班干组织本组人员参加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输了就不能进入“冠亚军”争夺战。这样,各组人员都纷纷来为队员呐喊助威,为队员送水等后勤工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助意识和友谊。之后,又从队员中选出“精英”分子,与同年级的班级开展比赛,这样既有竞争性,又强化了团队精神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消除彼此间的疏离感。

  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学生的归属感是学生对班级或学校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我校学生来自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对掌握技术困难的学生,同学之间要互助帮助,团结友爱,友爱互助,消除学生间的疏离感,使他们自觉的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3.利用团队的荣誉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每一个团队都向往集体荣誉。在平时教学中,游戏性分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球类项目的分组比赛是经常被采用的,也是学生最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应以表扬为主,特别是进行组队比赛时更不能“冷嘲热讽”,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了学生团体荣誉感。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体育竞赛中,不要单一地以比成绩、比体能,还要比团结,比友爱。这样做是充分利用团队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方法。

  4.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因为,在体育竞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一是要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要有大局意识;二是队员(同学)之间必须平等坦诚,彼此关系和谐;三是相互信任和尊重,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四是在竞赛中要全力以赴,不论比赛结果如何,都要“善始善终”。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又促使社会责任力的形成。同时,通过体育竞赛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团结互助,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努力进取,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校是一个多民族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探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与改进。

  参考文献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3

  论文摘要: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是竞技体育崛起的内在支撑因素,如果没有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建设、发展和不断完善,那么中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软实力建设是由制度管理层、精神文化层和对外传播层构成,因此,只有把“软实力”建设统一于竞技体育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真正崛起。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那么必须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支撑点—软实力。它不同于技术、设施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仲,而“软实力”强调的是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竞技体育又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发展和建设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对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软实力及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科学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他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如果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那么有3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威胁,通过利诱,或者通过吸引和互相选择—那就是软实力。”他还进一步指出软实力依赖于“塑造与影响他人偏好的能力”,并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源于3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及制度。”

      竞技体育软实力也可指一国的体育制度管理、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对外传播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因素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及国际形象等无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过程中,软实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竞技体育软实力在国际体育竞赛与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它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主要体现在一国的管理体制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对外传播的说服力以及国际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软实力”看似实力,在终极处却是“非实力的实力”。用辩证法的说法,“软实力”乃是要成其为大,必须先使自己谦卑微小,让优质的善良及文化底蕴使人觉得可亲的一种实力。

  2加强软实力建设,实现中国竟技体育崛起

      中国的竞技体育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有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思想基础和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举国体制,它使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目前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在竞技体育的制度管理层、精神文化层和对外传播层方面。因此,这3个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是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全面崛起的关键。

  2.1建立健全科学的竞技体育制度管理体制

  2.1.1完善竞技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竞技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伍绍祖同志指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离不开三件东西:一是“硬件”,指科学技术、场地设施;二是“软件”,指科学管理;三是“活件”,指人与人的积极性。毋庸置疑,中国竞技体育要崛起,根据国情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建设、体制实施是进行管理的前提,而加强体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不断完善、改革和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关键。

  2.1.2完善竞赛运行体制

      运动竞赛,是竟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技体育得以展现的一个必要舞台。竞技体育运行的好坏与否,关键要看竞赛体制的制定。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竞赛运行体制得到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建立起了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运行机制,促使了竞技体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2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

      所谓“体育精神文化”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浓缩,是人类体育所具有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超越国界传播本国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交流、共享。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还可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准则,能大大增强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从而也就使这个国家获得了更大的软实力。“一国的文化越是具有全球普及性(普世性),它就越能够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准则和制度。”如美国的nba、巴西的足球、意大利的排球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体育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目的除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外,更重要是增强本民族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崇尚和认同,从而削弱其他民族体育精神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

        因此,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是竞技体育软实力文明性、融通性、缓和性的最集中体现。首先要积极参与世界各种体育大赛,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全球化背景下,追求共赢、加强合作、通过友好比赛成为国际体育发展的主流。中国应加强合作意识,融人国际社会,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全面合作和协调来实现国家体育战略目标。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赛事,并利用国际赛事来维护和拓展本国的形象。第二是拓展全方位的体育外交。目前体育已不再作为单一的强身健体的活动,已成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正越来越以其独有的魅力深人到国际交流活动之中。其中,“体育外交”成了国家间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社会政治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上世纪70年代震惊中外的“乒乓外交”,就有效地缓解了中美长期的紧张关系。

  2.3加强中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对外传播

      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它的加强不仅可以塑造中国竞技体育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在国际上获得身份和文化认同。不过,在对外传播体育精神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2. 3. 1加强传播机制建设

      如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增加传播的多维效果,除了直接效果、即时效果、显性效果外,还要有间接效果、长期效果、隐性效果。

      加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和赛事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拉近中国竞技体育与世界的距离。进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

  2.3.2重视非媒体传播渠道

      “走出去,请进来”,以多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比赛为契机,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独有魅力。如通过举办“中国大奖赛”、“中国邀请赛”、“友谊赛”等体育活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中国要承办多种国际比赛,这是中国宣传自己体育精神文化的绝佳契机,并不一定非等到2008年奥运会再加以展示,到时就为时过晚了。这样可以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与各个国家的交流。

  2.3.3以体育职业化带动文化交流

      如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运动员来华参加比赛,增加技术及文化交流与合作,无形中就推动了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在今天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信息传播的进步。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将各种比赛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信息传播事业的进步和对外传播的加强,就没有今天的竞技体育。

  3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崛起必须有内在的完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在国内,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的建设相对薄弱,更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竞技体育管理运行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竟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4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竞赛;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120-0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凝聚与洗礼,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展现出交融汇通的独特生命活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根源于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赛事中,维系着每个程序的衔接,支撑着体育赛事的整体秩序,被代代相传继承和延续下来,载负着许多独特的文化理念,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加之缺乏本土化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宏扬,使中国的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出现断裂。通过对其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系统研究,将为建构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及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内涵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受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且被人们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代代相传,不断整合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神韵和风采让世界人民喜闻乐见并广为推崇。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人类在最初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就已植入礼仪文化的基因,形成古老的传统文明。“礼”者即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仪”者是表现形式,礼仪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受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且被人们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主要指人们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尊重、亲善友好的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站在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层面,如参赛运动员所穿的民族服装、竞赛所使用的器材等;制度文化层面处于中间,是以参赛选手的行为规范为表现形式,如武术比赛的竞赛规则,限定着运动员比赛时的各种行为;精神文化层面是最内一层,是以参赛运动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对参与比赛的价值观为主要体现,如武术套路比赛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物质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其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连接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集对抗性、技巧性、竞技性、表演性于一体,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受人民的喜爱。人们常常在观赏激烈竞赛中,会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矫健、优雅、剽悍、婉柔、神秘、惊险及交融等美的享受,同时会深刻感悟到竞赛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和合”的礼仪魅力。

  2.1 竞赛礼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总体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建立在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节庆习俗等文化基础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存环境的改变、文化背景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会有所变化,在历史不同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从武术竞赛礼仪来说,在古代,徒弟拜师学艺时要向师父行跪拜礼,同门师兄弟之间以及与其他武林同道之间见面时大多都是拱手或作揖来表示问候,武林中人切磋技艺前或切磋技艺后要互相行礼,传达一种“以武会友”的武学精神。现代社会抱拳礼是武术规则中国内外一致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这一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和统一得来的[1]。

  2.2 竞赛礼仪与民族精神相融合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等,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竞赛礼仪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彰显民族性格。如舞狮比赛,各参赛队应遵循竞赛礼仪,举首、提足、敬礼、叩拜等动作必须先左后右,参神、迎宾、巡游也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这些礼仪规范,使参赛队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氛围,共同传承礼仪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彰显了民族精神。

  2.3 竞赛礼仪与“贵和谐”相一致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核心是以仁释礼,表现出“中庸为本,温良恭险让”的民族体育精神及“以和为贵”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理念,反映出中华民族相互尊重、恪守信用、公平竞争的价值观。作为习武之人,特别强调“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如在擂台比武中,每个人所处的民族、信仰、习俗、个性的不同,就可能出现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门各派都认定:“功夫有限,仁者无敌。”所以在比赛中,要做到“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习武者首先要以德服人,以德慑人,在比赛中才可以施展武功,制服对方,而不应单凭武艺,无视礼仪,使对方致残致死。所以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需要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容他人,不过分计较比赛得失,才能增进感情、融洽人际关系、多方面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和谐发展。

  2.4 竞赛礼仪因时展而变异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亦指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是对传统习俗的不完整复制,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内部新旧因素在矛盾中不断分化整合,通过变异、淘汰、更新,由旧的平衡转化为新的平衡,或者通过对外来体育文化因素的吸纳、交汇,使原有的体育文化传统结构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如“女真射柳”承契丹之俗,是宗教与民俗结合的产物,女真人笃信萨满教,在巫祭的仪式上,把箭放在最显赫的位置,并对着神箭诵诗求福,以保平安,无论在官方或民间的祭天或其他祭祀仪式上都要进行骑射活动。其官方的规制为:凡重五日拜天礼毕,在毬场插柳两行,参射者以尊卑为序,各以帕系一柳枝上,于离地数寸,削去青皮为的;每射,擂鼓助兴[2]。射柳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时至今日,射柳活动中的礼仪活动已发生重大变异,射最早是儒家的六艺之一,有丰富的礼仪内含,作为礼,它是庄重的,作为战争手段它又是残酷的。随着近代西方坚船利炮的侵入,弓箭作为一种武器,渐渐退出了军旅战事,作为一种礼仪的文化,射礼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3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已逐渐脱离了远古时代“事神致福”的作用,而慢慢成为一种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及健全自身人格的道德修养。它在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维护着整个活动的秩序,美化运动员的形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3.1 竞赛礼仪是竞赛价值的准绳

  从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确定人的体育竞赛礼仪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仁”的精神,在儒家礼学看来,言行举止一定要与“礼”——既成的社会等级名份、成文及不成文的传统观念相吻合[3]。在竞赛礼仪中的“仁、义、礼、信、勇”是参赛者实现自我的“价值”准绳,是让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夏时就有关于在相扑竞赛个别法律责任的立法保障,同时,也作为一种竞赛礼仪保存在比赛之中。《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载:诸人相扑而致死者,以相扑不死人之法而大意无理之,徒三年。若曰他人相扑,有故意指使者,使相扑者致死,则令相扑者徒年,相扑者以从犯法判断[4]。这条律令是目前发现仅有的有关相扑竞赛规则的文献。从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代这些少数民族所进行的竞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难能可贵的是政府对运动员参加比赛提供人身安全的法律保障,有“相扑不死人”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强化了比赛礼仪的教育。

  在竞赛礼仪中,“公平公正”、“重信守义”是裁判员实现自我的价值准绳,是让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抢花炮比赛中,裁判员出示黄牌,是一种劝阻、劝告运动员不能再有非体育道德行为、严重犯规和暴力行为的出现,否则将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裁判员的公正执裁,理礼兼备,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都是极好的礼仪示范。

  3.2 竞赛礼仪是道德知行的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注重对人的教化和规范日常的行为道德。“知行”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本途径,在传统体育竞赛礼仪规范学习和演示的同时,要引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赛事,其传播过程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而且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进行健身教育、道德教育、娱乐教育的同时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我国历来祟礼敬德,习武之人也是如此。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5]。《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武德礼仪对于习武者的重要性在习武前就有体现,所谓“未学武前先学礼,未习武前先习德”。否则,“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少林即严正宣告:“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并谆谆告诫武僧:“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这充分表明习武之人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而总是将武术技艺与礼仪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比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3 竞赛礼仪是民族形象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称,衣冠、礼仪是中国的君子们所追求的个人形象。它包括表象与内在两个方面:表象形象是通过语言、行为、服饰等显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内在形象则是修养、气质、人品、素质等组成的品格形象。其中表象形象即视觉形象是品格形象的外在体现,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融于一身才能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运动员在赛场上塑造的体育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形象,往往也被等同于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形象。通过运动员文明的语言、优雅的行为、得体的服饰,美化的不仅是运动员个人形象,同时也美化了其代表的群体、民族的形象。

  3.4 竞赛礼仪是对外交流的窗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市场化运作,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参与到国际性、职业性的体育赛事中,而礼仪在此时此刻尤为重要,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而且是中国人的代表,他们的言谈举止,更多是体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化状况和社会风尚。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增进我国与世界的友谊和交流,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这种做法在汉朝时就已经得到充分运用,汉朝不但按期举行角抵比赛,而且还将角抵作为礼仪接待当时的匈奴、乌孙等客人。《汉书·张骞传》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锦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这里大概描述了汉武帝时为了在匈奴、乌孙等国面前夸耀,大陈角抵戏的情况。

  4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传承与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本土礼仪文化形态。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人民生活节奏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更好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推广的步伐,使其更生活化、普遍化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传承

  1)注重竞赛礼仪内涵的挖掘与整理。

  自从西方体育文化进入中国以来,迅速在华夏大地传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出现断层,但是西方体育竞赛礼仪却明显不能满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要求。这也使得我们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时,应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崇尚礼让、与人为善、以德服人、平和的精神内涵传承下来,不仅应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要拓展到现代体育比赛中,使其真正本土化,成为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科学融合。

  “礼尚时宜”很好诠释了礼仪文化的时代性,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继承指明了方向,不是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乡土”继承,而是以世界文化多元化为视角,以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为价值取向,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礼仪文化,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礼仪理念中,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形式打破禁锢,重新建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使其既能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完善竞赛礼仪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如果把法律看成是一个国家的硬性规定的话,那礼仪则是一个国家的软性约束。因此在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时候要从规范化入手,切实考虑其可操作性,制定出易理解、易接纳、易推行、易操作的民族体育竞赛礼仪规范,充分体现出传统的仁爱、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的文化理念。

  4.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推广策略

  1)扩大媒体和网络的宣传。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生存的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宣传方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充分利用媒体,如电视、网络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采用容量大、费用低、时效快的多渠道宣传方式,加快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大其影响、促进其交流。

  2)增强竞赛礼仪文化的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积极主动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路线,切实担负起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动员、鼓励、吸纳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与各科研所、学校等相互合作,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支持,进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礼仪素养。

  裁判员的公正执法,理礼兼备,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礼仪素养。因此,要求裁判员、教练员必须认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时刻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使运动员真正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精髓。运动员也要积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深化对竞赛礼仪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自身礼仪文化的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物质技术层面、组织制度层面以及思想价值层面,在比赛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彰显“道德教化”、“齐之以礼”的文化精髓。体现出传承性与时代性、易变性与相对稳定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操作性与规范性、独特性与人文性等特征。同时具有规范行为、相互尊重、美化形象、促进关系和谐等作用。在传承与保护竞赛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对其宣传。同时,加大对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礼仪素养的培训力度,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华桦. 礼仪在现代武术中的运用[J]. 湖北体育科技,2011(5):14-17.

  [2] 元脱脱. 金史[M]. 上海:中华书局,1975:826-827.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5

  一、体育对于民族意义、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性的影响

  (1)服务于体育比赛,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比赛本身就以其特别性,促进体育竞技和运动比赛的顺利进行。众所皆知,体育竞技和运动比赛有助提高人的身体机能,从而提高各处劳动的工作效率,这些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比赛的过程当中对于观赏性,以及暂停休息的次数、以及比赛时间的规定很多方面是提高收视率和转播频率的方法,有效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服务于比赛竞技,既能够有效的提高民族的团结性,还可以大大增强本民族的自豪感与优越感。服务于运动竞赛、维持竞赛秩序的同时,竞赛还通过规定为优胜者升国旗、奏国歌等方式,直接加强着运动竞赛所特有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功能。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在日渐趋于和平的年代,运动竞赛在这方面的特有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区域性、国际性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项使国人团结、振奋的重要内容。例如,中国的女排精神和乒乓球精神不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更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发挥着特殊的政治功能。

  (3)服务于运动竞赛,促进全球化发展。理性化、科层制的发展,促进了运动竞赛的全球化。运动竞赛的日益普及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其中体育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此外,运动竞赛中的大多数判罚是通过体势语来实现的,这些体势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正是通过这些具有语言功能而又超越语言的体势语,使得运动竞赛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直接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增进了全世界人们的理解和友谊。

  二、体育可促进人类多元社会意识的增强

  竞赛是运动竞赛成为可能的存在论基础,没有竞赛运动员就不会在同一个运动场上为同一个任务而拼搏,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运动竞赛。按照休茨的观点,运动员参与运动竞赛,就是自觉自愿地克服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而这些障碍都是由竞赛来规定的。运动员选择参与竞赛,就表示他/她愿意接受、认可并遵守使竞赛成为可能的竞赛。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对体育的尊重遵守和充分利用,某种意义上来讲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体育对于比赛规则的保持,提高了运动员以及观众看运动比赛有了真实感的感受。这里面说的感受,是有一定的局限感受,它通过的规则以及遵守的威力和真意,规定了整个行事的界限。是整个人本身以及社会这一个整体对于人的一种行业感受上的一种“度”感受,在大众面前通过一定的权利和一些责任来体现。运动比赛本身就是社会现象的表现,人们在运动比赛的过程中对于比赛的规则的遵守,从而提高人们规则性。生活工作中所要守的规章制度,生活准则、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稳固性,从而提高社会进步和谐向前。

  (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本身所要求的和做到的公平性,从中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一种公正的想法,特别是对于成绩和排名的奖励,促进了人们对于成效的想法。体育在众多事情中,都是可以做到一个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表率。一直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赞扬。但是,大这都知道,体育运动本身所体现的公平比赛,并且对参与比赛的运动进行一个系统的测评、对比、排名。这一些方式也是来源于社会上的发展的一种方式。即:人的能力越强,得到的越多,从而得到的奖励越多。体育本身也通过这种方式对参赛运动员进行一个公正的排名,把奖品给了表现最好的那一个人。从而,通过体育比赛中,不仅能提高人的竞争意识,以及公正的想法,有效的促进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向前发展。

  (3)体育本身于比赛、团结的互助和向往,提高了人们的真实生活、以及工作上的对比以及互助想法,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不仅需要比赛、也需要相互之间的帮助。而从使体育上的对成绩、排名上的奖励,深入了人们对真实生活上竞争想法。但是,运动竞技的完美进行,少不了运动成员之间的以及于对手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配合,从而提高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帮助的想法。尤其是在一些大的整体活动上,相互合作变得十分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看到,有很多大品牌的公司以及大企业,平时也会通过一些大型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工作伙伴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及整体团结的精神。

  (4)追求高尚品德是体育本身所以体现的,从而有效的提高真实生活中人们的品德思想。而比赛的过程中,指出比赛本身的思想道德以及实现的目标。运动比赛对于公平、正规、大度能及积极的态度等高尚品质的向往以及追求,不仅是运动员、观众、参赛管理人员、等等都会被影响到,从中也可以看出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度,从而提高了大众的思想品质,成为社会的人生价值观的追求,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民族精神及全球化的影响。加强社会经济的前进,提高民族的团结力和自信感,推动全球化进程。二是促进人类多元社会意识的增强。竞赛对于比赛过程中的规则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运动员以及观众观看比赛活动时的强烈意识。比赛的规则和守则,增强了观众的整体观念,比赛的公平、平等性对运动员以及观众对于比赛的观看以及热爱程度有了更强烈的意愿,最终结果和排名的奖励,也有助于提高各个运动员的比赛意识。比赛对于增强竞争性,团体合作性的鼓励和向往,提高了大家对现有生活、办事中竞争以及合作思维。人们的高尚品质以及人们的思想品德也可以通过比赛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邹千江.奥运竞技的社会价值及其完好展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6-10.

  [2]李井平,康建敏,樊炳有等.时尚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J].体育与科学,2004,25(3):32-34.

  [3]陈岳东.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29(4):56-58,90.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6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缩影,包括群体哲学、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根本文化价值的体现。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是遵循孔子的思想,做到以“仁”为核心,与东方哲学、道德、宗教、习俗、艺术相结合体现社会文化内容。以人的精神、品质、品格、气质修养为价值取向,主张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身心一元、顺应自然的生命观以及道、气、理等修身养性的运动观。随着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介入,我们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理想的追求、崇尚不断超越的现代体育思想纳入到我们的理念之中,实现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我们从单一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步入到世界这个体育文化大家庭当中,呈现出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存在方式。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都体现出较强的民族特色,浓缩了各自民族文化精华的全部。现在世界各民族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融合有了认同感,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差异与特色,表现出的是正确的面对和豁达的接纳。

  2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

  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它是以人为核心进行文化发展。人文精神是人的本性,它的主题是以人为中心,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主题也为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及形成奠定了基础。人文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基于哲学的批判态度和精神。延伸来讲,就是体育人文精神应以人为核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个人都有健康权利,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3体育思想与体育文化

  体育思想也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人类体育思想的发展,就不会产生体育文化,更不会有体育精神。人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一旦在思想上、观念上提出某种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体育文化的动态特质就表现出来,体育精神的思想和智慧随之产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思想的发展足以证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发展程度反映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但在体育文化的个别领域中,对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又是反映不出的。

  4体育竞赛与体育文化

  体育竞赛是人体通过运动中的追逐、冲撞、旋转、腾飞等动作来表现竞争,即体力、智力、意志力的较量,它体现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都是竞争的结果。体育竞赛对现实生活的启迪在于为人们提供实现人生价值应具有的勇气、力量和信念,这些精神品质在竞技场上能够得到最形象化的展示。体育文化中的人性、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生活态度又使体育竞赛增添许多社会人文色彩,体育竞赛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是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在信念、意志、健康、品质等方面,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为协调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条件。经常观看体育竞赛,除了欣赏人体的运动美感外,还可以使人们体验健康美,以及体育锻炼对塑造人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同时还会被各个国家的绚烂多彩的文化氛围所感染。通过欣赏体育竞赛,在享受运动美感的同时,也体验了运动员为争取比赛胜利,在激烈竞争中所表现出的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激励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通过观赏体育竞赛,体验现实生活中很难涉及的多变复杂的空间感受,可以激励人遇困难不退缩,逢逆境不气馁,并获得自我健康的勇气和力量,实现体育竞赛在体育文化中的完美融合。

  5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5.1增强体育意识

  高校战略决策者应该适应社会需求,转变对于传统教育理念的理解与体会,使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改革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创新。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宣传体育教育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体会到体育教育的所带来的改变。另外,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应该加强体育理论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思想上使高校学生逐步改变,使体育教育深入人心。

  5.2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战略,配合学校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体育文化,为高校发展提供相应的战略支持。学校制定适合本学校的发展的体育锻炼大纲,建立相应的体育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体育锻炼相应的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发展模式,取长补短,好的方面吸收,不好的方面摒弃,形成良好的体育制度。

  5.3加大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体育教育离不开教育设施的完善。高校应该体育设施完善这一规划放到学校发展的规划中,制定相应的专项经费,经费的制定要根据相应的人员数量以及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费。相关体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维护高校体育设施,同时不断完善高校的建设环境,使体育文化贯穿于整个校园中。

  6如何品尝体育文化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现在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用积极的

  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具有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人才。可是,我们的好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早已习惯了唯我独尊,常常夸大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常常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大家知道,体育活动大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十分必要。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时,我常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长跑训练,按照个人的成绩计算团体成绩,这样学生就会很在意自己成绩的好坏,他们就会觉得只有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久而久之,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观念浓厚了。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与技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新课改可以说进行得如火如荼,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积极改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我们的体育活动本身就有竞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在竞争中会增强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时,我常常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渴望成功的心理,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例如,我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让距赛”“等级赛”“让时赛”等教学

  方式,并在赛前鼓励学生要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做到“胜不骄、败

  不馁”。

  总之,合作竞争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学生要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应该具有合作竞争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定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军.论体育的竞争精神.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不同的文化和人文精神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它们对足球运动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中国足球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探寻适合中国足球发展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提出了竞争、尚武的发展观念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新的理念。

  在经过几代足球人的不懈努力,在等待了40年后,中国足球终于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上,亿万中国球迷终于有了助威呐喊的自己的球队。中国队历史性的进人了世界杯决赛,实现了中国几代足球人的梦想。但是,中国队却以0:2;0:4;0:3失九球,未进一球的成绩结束了自己的世界杯处子秀。

  2004年11月17日,虽然中国队以7:0胜了香港队,但是,中国队却以进球总数比科威特少一个球而被早早的当在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大门之外,世界杯又一次对中国队说“NO”。痛定思痛,痛何如载,中国足球要真正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足球要有质的飞跃,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本质原因。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足球比赛的制胜要素包括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环境以及教练员的邻场指挥能力等。中国足球发展了几十年,技战术、体能方面我们探索、摸索了几十年,进行了一番艰难的探索。既有五十年代向匈牙利的学习,也有八十年代的健力宝球员赴巴西深造。中国足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跃成为亚洲足球强国。但是,在比赛场上往往是遇见弱队,我们球员的体能出奇的好,技术、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打起来顺风顺水,而遇见日韩和西亚强队我们的表现却不尽人以意。技术粗糙、战术混乱、体能跟不上,场面之难堪让人难以注目。

  中国足球到底路在何方?我们已经作了很多的工作,向外国足球强国学,输出球员,引进球员,引进高水平的外国教练,但我们还是以失败者的身份站在足球世界中。敢间中国足球路在何方?笔者认为中国足球缺少的是适合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1、中西文化对竞技体育的不同作用

  从西方近代体育的发展我们看到,世界上真正的近代竞技体育是在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脚步声中,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代表的人类理论精神向封建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发展的。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16世纪的启蒙运动彻底否定了肉体的禁欲主义壁垒,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扫清障碍,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彻底否定了肉体的禁欲主义壁垒,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扫清障碍,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代表了人类理性精神对基督科学、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对封建意识形态的全面批评和冲击。在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西方近代体育家渴望扣开人体身心潜力的大门,并以夺取冠军、创造记录为荣,终于把古代体育推进到近代体育。从古希腊时期的角力、摔跤、跑、跳、掷标抢、掷铁饼到近代拳击、足球、健美运动,无不折射出其文化的光芒。这些运动使身体直接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相交,在人与自然对抗中,显示出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所以,在西方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更重个人、个性。

  1.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1.1.1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事物的发展在于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竞争更是竞技运动的主要内容。但儒家伦理道德和处世哲学与此相反,倡中庸、和为贵。同时也扼杀了中国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

  1.1.2重文轻武,“静”不主“动”,“劳心者制人,劳力制于人”,自汉代,特别是从东汉大兴儒学之后,尚武之风大衰,而重文轻武之风则益盛。体育运动被儒家视为玩物丧志之举,尚武精神被无情扼杀了。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2西方文化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作用

  鸦片战争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页,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和欧洲列强的坚船利器,西方文化也随之涌人中国,西方近代竞技运动也不可替代的气势在中国登陆。但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思维定势是本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不可能轻易被打破,它们影响着民族文化的选择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体育发展趋势与方向。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左右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竞技运动需要的是一种接近于人的自然本能的冲动,个性的充分发挥、强烈的进取心和自我表现的欲望,橄榄球、足球运动更为甚之。

  2、不同的人文精神对足球运动发展的作用

  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是“体道”。所谓“体道”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自己所领会的文化“道”体现出来。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很重要的一层就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是重要的。但“行”更重要。因为在“行”中人文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活的东西,成为主体的东西。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文史哲学的兴起,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重视和关怀。翻译家们用“人文”一词来转译的西语,"humanitas" ( humanity)这个拉丁词paedeia在古希腊语中,指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协调提供直接的培养,也理解为身心的全面训练。

  西方体育进人中国,我们主要接受的是形式。西方体育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国站稳脚跟,曾数度与中国传统的健身活动发生激烈的对抗,最后以胜利告终。这实际上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对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封建文化的胜利。然则几千年深厚文化积累的映涣大国,至今仍然还在潜意识的抵制体育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的东西。西方社会的体育人文精神与中国的体育人文精神在做着潜意识的抵触。而与我们的邻居韩国与日要两个亚洲足球强国比较起来,我们还远远不及,要想让中国足球达到质的飞跃,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人文精神观。

  中韩足球,韩国人比中国人技高一筹,除了体力和商业因素外,则与人文精神大有关系。韩国人虽然历史上一直受着中国儒家的教化并常以中国历史久长度为其文明长度,明代还曾被中国“托管”,两千年来,“春秋大义”真可谓不绝于口。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接受中国人历代所“造”的儒家思想。韩国国旗上居然也是中国文化徽章,但它不是儒家的“文弱”,而是“太极”强调的是“阴阳斗争”和“刚健有力”。“高丽棒子”之所以脾气刚强、倔强无比,当与这种“阴阳斗争”的精神有关。特别是在足球运动中,这种人文精神表现的优为突出,这也就是中韩足球的本质上的差距。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岛国,国人常称日本人为“小日本”。这个“小”字即指日本国土小,又指或更大程度上专指日本人身材的矮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矮小的国民,在近十几年内,其足球水平已超出中国,稳坐亚洲第一把交椅。1993年,日本足球率先走上了职业化道路,短短的一年时间接连摘得戴拿斯杯,亚洲杯,亚洲冠军杯,2002年日韩世界杯上进人16强,今年又击败中国蝉联亚州杯,在2006年德国世界亚洲区预选赛小组赛中的不败的战绩登上小组第一名,进人g强赛的角逐,日本足球已经将中国足球远远抛在了身后,那其中的奥秘就是“大和”精神。“大和”精神维系着日本足球的未来,日本“大和”文化源于中国,到近代又不断的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不断地学习充实,是一种动态的文明混合物。日本的人文精神是集团主义,大和民族的力量之源在于团结与合作精神。日本足球在今天亚洲足坛,已由昔日的二流球队一跃成为亚洲的足球老大,为了中国足球的明天,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学习借鉴日本人的人文精神和拿来精神。

  3、培养中国球员的人文精神

  3.1培养中国球员的竞争意识

  足球运动是竞技运动,这是无可厚非的。既然是竞技运动就要遵循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竞技运动从其一产生起就具有竞争性和功利性。竞争性是竞技运动的灵魂,是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唯一内在因素。中华民族在儒家思想两千年的熏陶下形成了“礼与仁”道德准则,中国人变的文质彬彬,“柔弱”成性。《说文》说“儒”柔也这使中国运动员在竞争激烈、有着直接身体接触和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中变的非常之文气,成绩不尽人意,而在隔网竞技的排球、羽毛球比赛中成绩突出,特别是在球场犹如战场的篮球比赛中,我们的队员的犯规次数,明显少于对手,足球比赛中能有效瓦解对手进攻、震慑对方球员的铲球技术动作更是用之甚少,好像中国球员不知道“铲球”为何物也。所以在传授球员技、战术打法的同时我们务必要给球员灌输竞技比赛的体育思想,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给球员灌输要第一,不拿第二的夺标思想。

  3. 2培养球员的尚武精神

  自从汉代有力的打击了由商周及春秋战国一贯之的“武化”风尚之后,中国人的社会品格便大踏步地朝着孔子的文化道路而发展。孔子的思想于“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位一体,在汉代以后便牢牢地统慑了中华民族。中国的教育便清一色的孔子、儒家内容。中国的“重文轻武”便真正地发生。孔学儒术成为中国的文化核心,无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但无庸体言,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此以后,中华民族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先秦时期那种刚健威武和武侠仗义的外在行为。重文轻武的后果,使中华民族体魄的严重损害和精神的柔弱不振,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征服和冒险的心智和体力。这种现象表现在足球上便是中国球员再比赛中缩手缩脚放不开,攻乏攻击力,缺少冒险和进攻性,遇到比自己实力弱的球队,能很好地发挥,而遇到比自己略胜一筹或实力相当的球队,我们球员脆弱的民族心理便暴露无疑,比赛常常以失败告终。最典型的战例是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客场对科威特一战,只要拿下比赛或战平,就可以进人8强赛,但是面对整体实力低于国家队进攻弱的科威特,我们却以保守的防守型打法迎战,结果是0:1输了。在主场对科威特一战中,科威产几乎没有几脚象样的射门,而在客场我们却输了,在总分相等的情史下,中国队还落后对手两个净胜球,这又一次暴露了中国队遇弱不强、缺乏冒险、征服精神,遇到对手死缠烂打、疯狂进攻时显得没有应对之策,缺乏必胜的心理品质。

  希腊是一个极度崇尚力度的国家,在公元前776年创办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种尚力的体育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以后欧洲的历史发展,为以后的海盗冒险和商业竞争提供了道德依据,并最终构成西方人的行为学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欧洲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提起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却是从中国学去的。武士道精神与足球运动来说似乎不着边际,但是从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出发却与足球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尚武精神的活化石。首先,它对民族的团结性有着巨大的作用,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在当今世界难寻其二;其次,武士道精神要求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永不服输、硬折不弯,勇往无前的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正是足球竞赛中不可缺少的。所以本人认为应该给我们的球员传达不是传达而是着力培养“尚武”精神的历史时期了。

  4、结束语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人格教育;关系研究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当然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1. 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鼓励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

  体育竞赛的精神篇10

  关键词:古希腊;奥运会;赛会;体育;西方;先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11-05

  Abstract:The seemingly unrelated philosophy and Olympics are in fact not separated but associated, and quite a few Western philosophers were in fact high-level participants in the Olympic Games. Using text analysis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causes and motivations for the rise and survival of ancient Greek Olympic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stern sag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yes of western sages had never been far away from the Olympics and sports games, ranging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violence in ancient Greek sports even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Arete" and "honor",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events, life and social ethnics and politics. Meanwhile, they also saw the universal values of many ancient Olympics ahead of its times, and made it sublimated into an indel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had an influence on Europe and even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ancient Greece; Olympics; games; sports; West; sages

  据可靠记载,早在公元前776年,奥林匹亚奥林匹亚便举行了传统意义上第一届奥运会,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从时间上来看,古希腊奥运会离今天已十分久远,但是,人们对这一古老的赛事从未感到过陌生。脱胎于古奥林匹亚赛会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体育盛会,并且,几乎当下所有的现代赛事都能寻觅到奥林匹亚人性、参与、自由与规范的赛会精神印痕,这是一个已为人知的重要事实。对古希腊赛会精神的发起与延续的探究亦频见笔端,“神话、宗教、比武”等动因作为古希腊奥运会兴起与续存的内在动因已为诸多学者所揭示,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贵的参照[1]。然而,哲学与古奥运作为同一时期的古老生成则鲜有学者直接探讨与分析。哲学作为人类行为指导的精神源泉,我们不禁要问,哲学家对W林匹亚赛会是否有过思考?在奥林匹亚运动兴起与建构中起到何种功用?带着这一疑问,对古老的哲学与奥运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应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1 言说西方哲学家与古奥运情结

  在古希腊文明史中,奥运与哲学、民主和戏剧并称古希腊四大文明。在古代希腊时代,奥运并非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而如今天一样,作为一门显学为人们所讨论,而是在更多时候作为一种混杂文明出现西方先哲的叙事文本中。因此,西方先哲的叙事范本、经典著作便成了本研究找寻与思辨的抓手,尤其是对古希腊的哲学家的经典范本的考察,则成为梳理哲学与奥运关系的逻辑起点。

  在古代希腊世界中,不管来自哪个社会阶层,只要是古希腊的男性自由公民(除了奴隶外),就都有机会参与赛会。奥运会作为一项全民的盛会,上到王室成员(如亚历山大),下至普通的牧羊人(如泡连尼斯特)[2]其中,自然不乏会有古希腊哲学家的身影。人们所熟知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就曾经两次在科林斯地峡(位于希腊南部)运动会上获奖,并且获得过古奥运会自由搏击项目的卫冕冠军。据说“柏拉图(platutês)”这一称谓是因其“身体强壮”而得名,后来第欧根尼在其他著作中也印证过“柏拉图”这一称谓的由来,他说“柏拉图”与其“开阔的身体、灵敏的思维”有关,曾因在古奥运会中在搏击项目与哲学思辨中的卓越表现而广为人们所知晓。

  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来说,柏拉图并不是绝无仅有的特殊个例,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等一系列哲学家,甚至于人们所公认的轻视文化规范的犬儒学派代表人物第欧根尼以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等人,都有资料说明他们也参加过奥运会。显然,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一系列先哲对古代赛会或者说古奥运的洞察,绝对应该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是除了有着深刻的身体经验的现实说法外,又有着旁观者的冷静 “思辨”。瓦诺耶克甚至说柏拉图、荷马、希罗多德、品达与色诺等九位哲学家曾把对古希腊体育赛会的感悟谱写成了史诗和传奇,首开了哲学家们对赛会思考的先例。

  2 哲学家对古奥运会考察的社会基石

  赛会是运动多元化组合,而由运动进化到赛会这一层面,则并非是赛会本身所能完成的,而是由自然规定、身体准备与社会制度合力所达成的。古奥运会的兴起作为体育教育、自由意识与城邦话语下的历史产物,这一“场域”又为哲学家们提供了考察与思考社会的“微观”运作的着力点,因此,考察哲学家对古奥运会赛事的观察应该从古希腊的自然规定与社会制度谈起。

  2.1 体育教育:赛会发生的身体准备

  由于经济差异与利益诉求的不同,被“亚细亚人”征服的广大爱琴海沿岸的城邦之间,战争是时有发生的,“打仗是希腊人的家常便饭”。而出于生产力的制约,那个时期的战争基本上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肉体和意志的对抗。因此,古希腊先人很早就开始重视个体“身体”与“力美”的培养。受古希腊先人“尚力”遗风的影响,自公元前8世纪起,各类城邦中相继形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体育教育。身体教育或者说训练作为每一个儿童的必修之课,在每一座学校里都有开设,其中,主要以训练形体和培养勇气为主。丹纳在考察希腊体育时说:“在古希腊,不懂体育或不参加体育训练是不可想象的。”现代美学在对古希腊的雕塑中形体美的崇拜考察中,也认为古希腊公民矫健的身躯和勇猛威武的气质主要是源于良好的体育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专门对体育进行介绍说,古希腊体育训练不但实现了个人形体上的塑造,而且,在文化的底层上形成了“极其复杂而又极其有效”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尚武精神制”[3]。公元前480年,波斯大举进犯古希腊时,古希腊虽然战败,但家国老少甚至妇女老妪,无一屈服,宁死不降,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这正是体育教育的功能所造就的不屈精神,恩格斯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赞赏过这种勇武精神。柏拉图认为体育的功用最大功用不仅仅是塑造形体,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们对自由诉求的“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拯救了斯巴达,使它成为最强盛的城邦,甚至影响着整个古希腊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身体的准备”为赛会的发生提供了必备前提,也为哲学家们对赛会生成的关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照。

  2.2 自由与城邦:古奥运源起的“生态”基础

  在古希腊,竞技比赛与政治辩论、艺术展示一样,都是古希腊生活的重要组成。总体而言,张驰有度的竞争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竞技比赛的出现,除了身体教育的身体准备外,与城邦的出现和自由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是较早地出现城邦的国家之一。城邦中心往往是居于城墙围起的城堡的最高点,在周围有供市民集会的大型广场、神庙等场所。因此,城邦的出现,使得富于自由探索的希腊人有了聚集的公共空间,也使得大规模公众性运动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海洋文明成长起来的古希腊人,受爱琴海温和气候的影响,经常光着脚、穿着宽松的衣服,在露天的广场进行政治议论与力量比试,人们对物质生活倒是不怎么关心。许多哲学家、艺术家以及游学四方之士经常云集在这里,展开学术活动和生活性项目的运动比拼。同时,在整个希腊文明中,并未形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制度或钳制人们思想的宗教意识。城邦之间虽然形成过联盟,但彼此间除了盟约外,均相对较为独立,充满着自由的空气和自由的思想。公元前十一世纪,雅典城废除王政,设立执行官制度,实行更替执政,而有了后来“民主”一词的由来。据考,“民主”一词原义为古希腊城邦,是“人民和权利”的合成词。其中,“民主”的社会建制,为竞赛过程中 “规则”的制定与个体的参与提供了社会性的认同,也进而为哲学家对赛会精神的思辨与哲学家思维的碰撞提供了轻松的“生态”空间。

  3 哲学家对竞赛中“人性”的关注与诠释

  古奥运会在古希腊产生,而并未在其他国度产生,绝非偶然,必然与某种深层的 “文化符码”相关。哲学家们从对赛会与体育的透视中,恰恰看到了古希腊城邦公民的 “人性”中的本体双向性以及赛会存在的驱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回答了赛会存在的法理基础,或者说回答了赛会存在的“形而之上”的发生与存在的必然性。

  3.1 哲学家文本中对赛事的本体形象描述

  对于赛会的关注和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荷马时代,这一时期也被西方人称为英雄时代(Heroic Age),哲学家们对竞技比赛中就已经有过记载了。古希腊先哲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就对帕特洛克罗斯葬礼仪式竞技进行了一系列记载。当然,这一时期的记载更加侧重于对原始现场的一种描述。在葬礼上有诸多项目参与,从性质上来看,这一时期的项目基本上是近乎于仪式性的竞技表演。各类项目先后出场顺序,依次分别是赛车、拳击、摔跤、斗长矛、射箭,最后出龅氖侵辣昵埂T谒有仪式化竞技比赛项目中,拳击和摔跤是较为激烈的对抗项目。虽然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并没有详细地论述比赛的具体场景,但在他的另一宏大叙事著作《奥德赛》中,对拳击和摔跤的场景有过详细的记载。对拳击项目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比赛中黑方(厄珀俄斯)与红方(欧律阿勒)对阵,“双方来到竞技场中央,两人向对方举起有力的手,并向对方扑过去,……厄珀俄斯击中欧律阿勒面部,他站立不稳,口吐鲜血,脑袋耷拉到一边,脚垂着……”。在另一段关于摔跤的描述中写到,“双方(俄底修斯和埃阿斯)扭住对方,将对方死死勒住,发出咔咔的响声,……俄底修斯顶住埃阿斯的腿弯,双双倒在尘土之中……”。从以上两段描述中可以窥探到,古希腊竞技这一时期的运动项目是允许血腥存在的。并且从古奥运在预设项目上也可以看到,为了使竞赛更加富于活力,人们又将拳击和摔跤合并为自由搏击。拳击和摔跤就已经非常残酷了,而合成为自由搏击后的惨烈程度则是可想而知的。竞赛者常常在赛场上被击塌鼻梁、打掉门牙……,甚至面目全非,更恐怖的是许多人则当场毙命。[4]

  3.2 哲学家对赛事中“暴力”两面性的认知

  荷马在《伊利亚特》中记述古希腊这一时期竞技场景的同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从中国部分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的类体育性的竞技比赛,亦有“上斩颈项、下决肝肺”的暴力叙述,其血腥性并不亚于古希腊竞赛。然而,对待血腥残酷的竞技赛会,中西则大相径庭。与中国先哲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 的民众教化有所不同的是,古希腊先哲们在残酷竞争中看到了竞技中人类“精神自由”的一面,而并非仅仅是 “血腥的暴力”。从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对原始竞技项目描写与评述中可以看到,他对竞赛中“暴力”是有所关注的。这在其他哲学家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他们提出竞赛中人性是残忍的,带有侵略冲动的,但是,他们也提出这种“残忍与暴力”冲动构成了原始竞赛实现的轴心,大多古希腊奥运会原初项目源于这些仪式化赛会项目之中,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惨烈特质和血腥印痕,这种血腥竞技也构成了人类 “寻求自由”根本前提。尼采在《荷马的竞赛》中提到:“面对竞赛的残酷,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相左的是,古希腊人对残暴、野蛮并没有转身视而不见,而是对‘人类生命力和本能’或者说‘人性’加以关注,孕育出了有竞争和秩序精神的体育赛会,这或许应该说是古希腊人的智慧吧。[5]”

  回顾古希腊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与理解,一直置于文明的显要位置。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f物的尺度”,美善是人类美好的一面,而残忍、嫉妒、战争、嬉戏也是人的本体、人的生活。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底比斯过程中,近乎于荒诞的摧残欲中清晰地呈现出了古希腊人性中野蛮、暴力的一面。然而,这种暴力行为似乎并不讨人厌烦,却被国内民众视为一种英雄的行为。亚里士多德说,残酷的斗争恰恰是展示男性气概,见证生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的“暴力”俨然属于人性的力量之源,内心强大特性的表现。赛会中进行残酷竞技也便成了所有强壮、自由的、愉快的行动,被看作是人性正常性的一面。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眼中,暴力与尊贵均是自然“人性”中的重要构成。尊贵的力量源于自然,而暴力、凶残、富于攻击性也是自然性的一面,竞赛是人性理性的表达,同时,竞赛也为人性中自然冲动和“精神自由”的诉求提供了存续的栖息之所。虽然,对竞赛中人性的认知也不乏有排斥的呼声,然而面对人们喜尊贵而恶本能的基本格局,卢梭、尼采、伯格森等人对人性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生物学研究,他们让人们重新认知到 “暴力”是生命本能的一个重要面向,应该去疏导而不应该强行抑制。

  4 西方哲学家对古奥运精神的建构与升华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道格拉斯对身体的划分,身体是二元的,由自然的身体与精神的身体所构成。如果说“暴力”本能是自然身体的一个面向,那么,在西方先哲的论著中,赛会制度延续与哲学之间的特殊关系,则与精神身体直接相关,哲学家们对赛会中“精神”洞察中可以看到,他们将赛会的精神与“精神的身体”关联在一起。正如黑格尔所说: “古希腊人身体已变化为‘精神’的一个器官,使得体育因此而具有了高贵的气质和生命,古希腊赛会之所以延续应该说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

  4.1 赛会吻合古希腊人对“阿瑞忒”精神的外在诉求

  世界上与古希腊赛会之前的游艺般的体育形态相似的体育活动应该说不在少数,而古希腊产生超级体育赛会,无论是精神元素还是制度原因应该说都拥有着偶然中的必然。纵然,我们无法返回到历史现场去追寻动因,但是有一点是明晰的,那就是古希腊人性中的精神对“自然”或“功利心”对抗的纯粹性,是其他民族所未能比敌的。其中,古希腊人对“阿瑞忒”的诉求为赛会的参与的精神驱动是极为明显的。这一点在哲学家的叙事文本中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也是这一叙事层累式地构成了当下奥林匹克赛会的精神基因。

  基托在《希腊人》的描述中明确提到,赛会是展示与激发古希腊人“阿瑞忒”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阿瑞忒”是身心双方面的[6]。对于“阿瑞忒”的理解有多种说法,从语义本身来讲,“阿瑞忒”是一个富于希腊韵味的典型词语,有人将其译为美或者美德。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认为,在古希腊城邦中,“阿瑞忒”这个词广泛用于所有领域,将其简单理解为道德方面的美德未免失去了希腊的风味,应该译出“卓越”(Excellence)的意蕴[2]。柏拉图曾说,赛马的“阿瑞忒”在于速度,而拉车马的“阿瑞忒”在于力量,一个人真正的“阿瑞忒”是勇气和智慧。在《奥德赛》中对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描写时也有提到,“事实上,他是一个全能的人,他的‘阿瑞忒’无与伦比”。显然,“阿瑞忒”有着卓越的意味,古希腊人对“阿瑞忒”的崇尚潜藏于生命与生活之中,对“阿瑞忒”的价值诉求指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存。赛会精神对“阿瑞忒”这一精神诉求,恰恰吻合了古希腊人的精神追求。西方学者把“阿瑞忒”从生活中抽离出来并进行了反思,并以观念的形态在赛会精神的基础上注入与强化,使“阿瑞忒”在人们心目中得以更进一步地建构与深化。当代奥运格言“更高、更快、更强”,很明显是与“阿瑞忒”这一词语一脉相承的。

  4.2 赛会深掘了古希腊人对“荣誉”的深层期待

  古希腊人除了对“阿瑞忒”的崇尚外,“荣誉”更是他们心目中注重的精神符码。希腊与波斯战争期间,一个波斯人听说古希腊奥运会的奖品是橄榄枝而不是金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哎呀,……我们前来与之作战的是些怎样的人啊,他们相互竞技只是为了荣誉,而不是为了金钱!”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记述下波斯人听说“奥运会的奖品是荣誉,而不是金钱”的波斯人的状态,用“吃惊、不解与惶恐”词语来描述波斯人的面部表情[7]。当然,从古希腊赛会的奖品记载中也确实印证了希罗多德对古希腊人“为了荣誉”而战的纪实。同时,从奥林匹克、伊斯特摩斯地峡、德尔斐到奈迈阿等古典运动会奖品展示中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历届运动会的奖品分别是橄榄枝花冠、松树枝花冠、月桂花冠和香芹花冠。虽然冠军们获得花冠外也会有其他的奖励品,但是对于选手而言,更重要的是为各自城邦的荣誉而战,将荣誉视为比生命还重要和宝贵,以至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诫人们的生活时说,“生活得比最幸福的奥林匹克胜利者还要幸福”[8]。可见,柏拉图对奥运会的冠军精神与形象是高度肯定的。奥运会竞赛者为荣誉而战,也曾获得古希腊诗人品达的高度赞扬,并为奥运会冠军赋诗。他在颂诗中写到:“他赢得的是高贵的奖励,在他心中有比财富更美好的东西。……当神赐的荣誉向他降临,灿烂的辉光闪耀其上,生活是如此甜美!”[6]

  4.3 赛会是“生命力的释放与伦理政治”的培养基

  赛会作为赛场上“阿瑞忒”与“荣誉”统一体的集中体现,是公共领域参与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私人空间肯定自我,或者说私人达到“阿瑞忒”(卓越)的前提。个体在私人领域中“阿瑞忒”或“荣誉”感是所无法获得的。换言之,为了获得自我界定,需要其他人在场,并且要求与他人置于相对情境或相对正规程度之下才能体现,而私人空间则无法成为可能,赛会也就成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融合。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文中曾赞赏赛会出现的现实意义。他说,胜利与出人头地的欲望是一个无法克服的本性特征,它比平等更为古老、更为原始,实现生命的强大,竞技则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形式。希腊人的智慧在于以国家的名义划出一块“空地”,让所有充满欲望的希腊人参加赛会,通过竞赛使本能的冲动,使原始的欲望发泄并得到健康而有效的疏导,通过赛会平息他们人性本能的偏激和慵懒,以荣誉的方式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甚至于以竞赛实现城邦的文明。尼采在《荷马的竞赛》一文中写道,古希腊赛会是私人寻求卓越、游戏、自由的公共参与空间,也是相互协商、共同遵守规则的优良政治伦理的体现。各种天性的个体在赛会中,可以驯服人类生命中的冲动、狂暴,而又迎合娱乐的天性,使得个体的隐性暴力得到健康的发泄,从而保持城邦或国家的政治稳定和连续,促进族群自身文明的伟大[6]。同时,各种竞技、论争甚至哲学式思辨比赛以及自由空间下的一个话题的争辩,也可以使人的自然禀赋在制度化的机制中达到“卓越”,培养其健壮体魄和“尚武”的精神。

  4.4 “竞争与规则”相依构成赛会存续的精神内核

  赛使人们出现了群体性的划分,也自然出现了相对理性的组织。黑格尔说,没有竞争,就没有人卓越的划分,也就没激发斗志的动力,自然也不会有赛会组织的出现。赫拉克利特说,“无物常驻,一切皆流”,斗争是万物永恒的正义,美不是给予的,而是击剑的闪烁和火花,是胜利的光辉,竞赛缓解了个人僭越全体的危险性,虽然无法避免血腥,但已经是人性征服欲望的缓解。在竞技与思辨的过程中,“规则”或者说“禁忌”则在竞技中越发被人们所接受。在历史的迁变中,古希腊人关注到人类中“竞争”“残酷”的自然本性同时,也实现了“规则”或者说“禁忌”运用,完成了对原始暴力 的“规训”,使带有暴力印痕的竞赛转向为一种新的文化行为,这种新的文化行为就是规则下的有序竞赛。尼采说,古希腊人虽然崇拜竞争,但也不是毫无原则地主动攻击他人,而是去战胜那些实力相当,需要自己倾尽全力才能制服的人。这是竞赛的基本前提。当亚历山大周围的人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奥运会的竞走比赛时(因为他是个捷足者),他回答说:“不,除非我的对手都是王者。”显然,古希腊的竞赛是有着良好的尺度和原则的,而不是胡乱行为、随便撒野,没有节制,是对自然本性的约束、稳定甚至是赋予其形状的社会行为。尼采结合赫拉克利特“斗争”的观点,对竞争与规则的关系做了进一步诠释,他指出一切事物的斗争本身不就是一种竞赛吗?斗争不也是一种内在法则与尺度吗?从更深一层次上来讲,竞赛不就是意味着一个世界的竞赛者与另一个世界的竞赛者的角逐吗,而且不也意味着规则与尺度的内在制定吗?人类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难道不就是对抗自然的一种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吗[12]?当然,这种自由“为所欲为”,而更多地是恩格斯强调的认知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能力和尺度的实现。

  5 结语

  黑格尔说,这种貌似“不正经”的集体身体行为,其实是“琢磨自然”的结晶,对人性的“尚力”精神的承认和“人格欢乐、自由意识”的思考[9]。面对“暴力与竞争”的原始惨烈的竞赛场景,古希腊先哲们在赛会中看到了人性中“暴力”自然的一面,也看到了“暴力”在竞争与规则的二元张力下的轴心性促进功用,并从赛会中看到了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赛会对人类社会公共伦理价值。民主与自由的意识给古代奥运会的创造、存在与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对国民大众而言,体育与赛会不断的互动性开展,间接地实现了国民游戏的品格、自由精神的培养和“知行合一”的身体改造。虽然古希腊奥运会虽然被罗马人扼杀了,但希腊人创造的“体育精神”却没有随之消亡,而是渗透到了欧洲人甚至于亚非等其他国度群体中的另一种行为之中,并且,在西方先哲的诠释与推动下,古奥运精神成为人类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这种精神范畴甚至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及现代化实现的历史推动。

  参考文献:

  [1]胡春雷.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起源考――兼评《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27.

  [2]浦永春.古希腊哲学家与奥运会[J].世界哲学,2008(5):16-25.

  [3]傅永军.古代奥运会与希腊精神[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3):121-126.

  [4]荷马.奥德赛[M].陈中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6-194.

  [5]李传奇,田雨普.尼采对竞赛的思考――以《荷马的竞赛》为考察文本[J].体育与科学,2013(6):46-48.

  [6]基托(Kitto).希腊人[M].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希罗多德.历史[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571.

体育竞赛的精神十篇

体育竞赛的精神十篇

上一篇:360体育直播雨燕直播
下一篇:2022卡塔尔世界杯移动互联网洞察报告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