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360直播,足球360直播网
23
2024 / 11 / 12
震迅
,◆猶言迅速振興、發揮。○《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裴松之]注引[漢][劉艾]《獻帝紀》:“賴皇天之靈,俾君秉義奮身,震迅神武,捍朕于艱難,獲保宗廟。”
振迅 ,◆見“振訊”。
雲迅(云迅)
,◆如雲飛駛。形容其快。○《文選‧揚雄<甘泉賦>》:“猋駭雲迅,奮以方攘。”○[張銑]注:“雲迅,言其速也。”○《漢書‧揚雄傳上》作“雲訊”。
嚴迅(严迅) ,◆亦作“嚴訊”。◆嚴峻。○《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如斯嚴迅交尋捉,兄身弟命大難存。”
迅足
,◆1.猶捷足。○[晉][傅玄]《正都賦》:“乃有材童妙妓,[都盧]迅足,緣脩竿而上下,形既變而景屬。”◆2.指駿馬。○[晉][郭璞]《游仙詩》:“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迅足駸駸,後發前至。”○[明][楊慎]《衍古諺》:“天馬龍為友,來自[渥窪池]……弄臣矜迅足,長鞭終日施。”
迅眾(迅众)
,◆超群,出眾。迅,通“迿”。○《楚辭‧招魂》:“[九侯]淑女,多迅眾些。”○[郭在貽]解詁:“今謂此‘迅’字殆即《公羊傳‧定公四年》‘朋友相衛而不相迿’之‘迿’字的假借。迅、迿同為齒頭音,又同為稕韻合口四等,故得通借……然則所謂‘[九侯]淑女,多迅眾些’,意即[九侯]淑女超乎凡俗、出類拔萃。”
迅指
,◆轉眼,剎那。○[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摺:“纔離瓦市,恰出茶房,迅指轉過翠紅鄉。”○[元][不忽木]《點絳唇‧辭朝》套曲:“你看這迅指間烏飛兔走,假若名利成,至如田園就,都是些去馬來牛。”
迅征
,◆疾行。○《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呂向]注:“言濟此險阻,經峻道而疾行也。”○[唐][李白]《大鵬賦》:“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
迅雨 ,◆猶暴雨。○《後漢書‧劉愷傳》:“遭烈風不迷,遇迅雨不惑。”
迅羽
,◆1.迅疾的飛鳥。○[南朝][齊][謝朓]《野鶩賦》:“落摩天之迅羽,絕歸飛之好音。”○[唐][司空圖]《成均諷》:“蕩迅羽而落丹霄,帖驚波以澄紺海。”○[清][陸綸]《西子妝‧白蕉為余點閱小草兼贈月下笛一闕詞以答之》詞:“流光迅羽,縱檢卻、神方難駐。”◆2.特指鷹。○《文選‧張衡<西京賦>》:“迅羽輕足,尋景追括。”○[薛綜]注:“迅羽,鷹也。”
迅翼 ,◆指迅疾的飛鳥。○[晉][潘尼]《贈司空掾安仁》詩:“迅翼爭赴,遊鱗競奔。”
迅逸
,◆迅疾飄逸。○[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張蕓叟》:“[石延年]之詩,如飢鷹夜歸,岩冰春拆,迅逸不可言。”○《雲笈七籤》卷一一二:“叟取几上筆墨,畫一株枯松、一採藥道士,一鹿隨之。落筆迅逸,畫蹤高古,殆非人世所有。”
迅往 ,◆猶言一往直前。○[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文》:“南人喜讀書,西北諸公則但憑其迅往之氣,便足雄蓋一時。”
迅速
,◆速度高,非常快。○《北史‧杜銓傳》:“[正藏]為文迅速,有如宿構。”○[清][葉名灃]《橋西雜記》:“至於打仗之法,務在迅速,隨機應變,不可遲疑。”○[艾蕪]《紅艷艷的罌粟花》:“他的姐姐卻是迅速地看一下我,就避開了。”◆补证条目■速度高,非常快。○《晋书·舆服志》:“追鋒車,去小平蓋,加通幰,如軺車,駕二。追鋒之名,蓋取其迅速也,施於戎陣之間,是爲傳乘。”
迅商
,◆謂迅疾的西風。商,商風,即西風。○《文選‧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李善]注:“迅商,商風之迅疾也。”○[明][陳子龍]《九日昆山道中》詩:“迅商宿莽疏,淒景遠峰潔。”
迅趨(迅趋) ,◆快步疾行。○[晉][葛洪]《抱樸子‧博喻》:“蒲梢汗血,迅趨之駿足也。”
迅跑 ,◆快步疾行,奔跑。○[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迅敏
,◆猶敏捷。○《五燈會元‧臨濟宗‧蔣山贊元禪師》:“機鋒迅敏,解行相應。”◆补证条目■犹敏捷。○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時長老達觀師曇穎者,法辨迅敏。”
迅邁(迅迈)
,◆1.猶疾行。○[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二:“輕車迅邁,息彼長林。”○《周書‧蕭大圜傳》:“執燭夜遊,驚其迅邁。”○[元][趙孟頫]《游幻住庵》詩:“輕舟何迅邁,沿波兼順風。”◆2.迅速老邁。○[明][陳子龍]《生日寄酬唐吳江杯斝之贈》詩:“浮名鮮憑借,迅邁念生平。”
迅流
,◆急流。○《漢書‧溝洫志》:“[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難。”○[晉][摯虞]《觀魚賦》:“騁微巧于浮觴,競機捷于迅流。”○[清][歸莊]《過七里灘》詩:“輕舸逐迅流,百折並林麓。”
迅烈 ,◆猶迅猛。○[王西彥]《風雪》二:“一陣疾風從遠處滾轉而來,以無比的凶猛,迅烈地越過層山,跌入崖壑。”
迅厲(迅厉)
,◆猶言疾言厲色。○[清][昭槤]《嘯亭雜錄‧宋總兵》:“﹝[宋總兵]﹞平居以忠義自許,思立功名,然性剛,能恤下不能事上,偶有議論,慷慨迅厲,旁若無人。”
迅雷風烈(迅雷风烈)
,◆猶言迅雷烈風。○《論語‧鄉黨》:“﹝[孔子]﹞迅雷風烈必變。”○[邢昺]疏:“迅,急疾也。風疾雷為烈。”○[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科舉論》:“[趙]([趙溫叔])奏曰:‘迅雷風烈雖不為[孔子],而[孔子]色變者,畏天怒也。’”○《三國演義》第二一回:“[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錯綜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錯綜其辭以見文法之變者。如《論語》:‘迅雷風烈。’《楚辭》:‘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剝棗栗零。’皆是也。”
迅雷不及掩耳
,◆比喻動作或事件突然而來,不及防備。○《晉書‧石勒載記上》:“出其不意,直沖[末柸]帳,敵必震惶,計不及設,所謂迅雷不及掩耳。”○[鄒韜奮]《經歷》四一:“我們對於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氣憤,雖則我們都很鎮定。”
迅雷
,◆猶疾雷。○《禮記‧玉藻》:“君子之居恒當戶,寢恒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晉][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二:“迅雷中宵激,驚電光夜舒。”○《明史‧李三才傳》:“﹝[李三才]﹞復疏言:‘乃者迅雷擊陵,大風拔木,洪水滔天,天變極矣。’”[茅盾]《子夜》十三:“這絲廠工人的全區域在大雨和迅雷下异常活動。”
迅快
,◆亦作“迅駃”。◆1.猶迅速。○《北史‧西域傳‧且末國》:“[且末]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其風迅駃,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也許是眼睛直接受光的刺激,也許是心情激動,眼皮迅快地顫動着,淚水在眼眶裏滾動。”◆2.敏捷;明快。○[宋][惠洪]《冷齋夜話‧舒王編四家詩》:“[舒王]嘗曰:‘[太白]詞語,迅快無疏脫處。’”[金][王若虛]《文辨》:“予謂《醉翁亭記》雖涉玩易,然條達迅快,如肺肝中流出,自是好文章。”
迅景
,◆1.疾行的太陽。○[南朝][齊][王融]《法樂辭》:“長風吹北隴,迅景急東瀛。”◆2.指光陰。時光易逝,故稱。○[宋][吳潛]《青玉案》詞:“迅景流光容易度,鷺洲鷗渚,葦汀蘆岸,總是消魂處。”
迅節(迅节)
,◆急促的節拍。○[三國][魏][曹丕]《于譙作》詩:“絃歌奏新曲,游響拂丹梁;餘音赴迅節,慷慨時激揚。”○[南朝][齊][王融]《散曲》:“徐歌駐行景,迅節瀹浮煙。”
迅駕(迅驾) ,◆快速的車駕。○[晉][郭璞]《游仙詩》:“登仙撫龍駟,迅駕乘奔雷。”
迅疾
,◆猶迅速。○[漢][劉向]《九嘆‧惜賢》:“挑揄揚汰,盪迅疾兮。”○《南史‧王僧辯傳》:“雙龍挾艦,行甚迅疾。”○[清][梁章鉅]《退庵隨筆‧躬行》:“天下之至迅疾者,莫如風雷。”○[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二一章:“[阿娟]領着[馮均]、[二柱]等七人,摸着星光淡照的夜路,迅疾地、悄悄地回到[高坡村]去。”
迅急
,◆急速;迅疾。○[晉][王嘉]《拾遺記‧後漢》:“[河]流迅急。”○[宋][蘇軾]《次韻呂梁仲屯田》:“門外[呂梁]從迅急,胸中[雲夢]自逶遲。”○[巴波]《康藏高原上的駕駛員--路超》:“這個魁偉身材的中年人,出人意料地撲向那輛無人駕駛的車子,迅急地跳上了駕駛臺。”
迅激
,◆迅速而猛烈。○[晉][郭璞]《江賦》:“衝[巫峽]以迅激,躋[江津]而起漲。”○《晉書‧桓玄傳》:“[玄]入[建康]宮,逆風迅激,旍旗儀飾皆傾偃。”○[唐][司空圖]《說魚》:“[蒲]之東七十里,山秀而瘠,故其水迅激,不能蓄鬐介之族。”
迅忽 ,◆猶迅疾。○《花城》1980年第7期:“歲月易得,它迅忽像天上的流星,倏忽像江河的流水,消逝了,流去了,再也無法追回了。”
迅行 ,◆猶言快步疾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氂牛》:“﹝氂牛﹞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
迅風陵雨
,◆疾风暴雨。○晋陆机《演连珠》之五十:“是以迅風陵雨,不謬晨禽之察;勁陰殺節,不凋寒木之心。”○清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顧迅風陵雨,愚智同盡,將爲生之者有意乎?”
迅風(迅风)
,◆疾風。○《楚辭‧遠游》:“軼迅風於清源兮,從[顓頊]乎增冰。”○[漢][王粲]《七哀詩》:“迅風拂裳袂,白露霑衣衿。”○[清][張雲璈]《楊酆都殉難》詩:“狂蛟退入[馮夷]宮,賊如落葉隨迅風。”
迅奮(迅奋)
,◆迅猛奮勇。○[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二‧謝忠愍公保衛天津》:“﹝[開山王]﹞手執黃旗,左右指揮,迅奮剽疾。”一本作“奮迅”。
迅動(迅动) ,◆謂心性敏感,容易激動。○《南史‧王曇首傳》:“[寂]([王寂])字[子玄],性迅動,好文章。讀《范滂傳》,未嘗不歎悒。”
迅電流光(迅电流光) ,◆比喻光陰像電光迅速地消逝。○[胡薀]《過臨平》詩:“迅電流光三載間,再游勝地百憂刪。”
迅電(迅电) ,◆迅疾的閃電。○《六韜‧軍勢》:“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迅步
,◆猶快步。○《詩刊》1978年第1期:“仰天大笑出書房,迅步追隨趁天曉。”◆补证条目■犹快步。○《宣和遗事》前集:“徽宗已備知天機事,無心遊賞月宫,悶悶不悦,迅步閒行。”
迅波
,◆指疾速的流水。○[唐][劉禹錫]《請告東歸發霸橋卻寄諸僚友》詩:“行車無停軌,流景同迅波。”◆补证条目■指疾速的流水。○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一:“後一日,江水汎漲,潭上有一兔,在水中央。唐謂必致之,乃脱衣泅水,無何,爲迅波漂没而卒。”
迅筆(迅笔)
,◆猶疾書。○[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序》:“予閑居獨坐,觸事動心,據所見隨錄……然任意迅筆,言無忌諱,予所見與人所見,未必盡合也。”
迅拔 ,◆猶迅疾。○[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迅拔看鵬舉,高音侍鶴鳴。”
爽迅
,◆1.豪邁奔放。○[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古來文才,異世爭驅,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密,而慮動難圓,鮮無瑕病。”◆2.快捷。○[艾蕪]《意外》:“矮漢子一面穿上軍衣,一面向遲起來的人罵:‘爽迅點!膠粘着腿子哪!’”
輕迅(轻迅)
,◆輕捷疾速。○《文選‧班固<西都賦>》:“雖輕迅與僄佼,猶愕眙而不能階。”○[張銑]注:“輕迅僄佼謂捷疾也。”○[晉][葛洪]《抱樸子‧清鑒》:“鴻鵠之翼,騄騏之足,雖未飛走,輕迅可必也。”○[晉][傅玄]《走狗賦》:“蓋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惟良犬之稟性,兼二俊之勁武。”
飄迅(飘迅)
,◆1.短促。○[晉][葛洪]《抱樸子‧任命》:“年期奄冉而不久,託世飄迅而不再。”◆2.飄忽迅疾。○《宋書‧鄭鮮之裴松之等傳論》:“夫戎夷狡黠,飄迅難虞。”
疾迅
,◆迅速,快速。○[曹禺]《原野》序幕:“火車‘吐兔圖吐’地由右面軌道上跑進來,[白傻子]一隻手疾迅地旋轉,口裏嗚嗚地吹着汽笛。”○[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這時,大塊烏雲隨着東風在天上疾迅地飛捲。”
疾風迅雷(疾风迅雷)
,◆1.猛烈的風,急遽的雷。○《禮記‧玉藻》:“君子之居恒當戶,寢恒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六:“[婉小姐]從[錢家莊]回來的第二天,悶熱了整整一個上午的天氣到午後二時左右忽然變了疾風迅雷驟雨,片刻之間,就掃蕩出一個清涼朗爽的乾坤來。”○[瞿秋白]《餓鄉紀程》二:“疾風迅雷,清陰暖日,就是平平常常一時一節的心緒,也有幾多自然現象的反映。”◆2.形容猛烈的氣流和巨大的響聲。○[陳繼光]《開特別快車的人--來自鐵道戰線的報告》:“一剎那,車頭挾着疾風迅雷從他身旁馳過。”
奮迅(奋迅)
,◆1.形容鳥飛或獸跑迅疾而有氣勢。○[晉][干寶]《搜神記》卷三:“馬即能起,奮迅嘶鳴,飲食如常。”○[唐][劉禹錫]《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詩:“猜鷹屢奮迅,驚麇時跼跳。”○[宋][蘇軾]《次韻子由書李伯時所藏韓幹馬》:“龍膺豹股頭八尺,奮迅不受人間羈。”○[趙樸初]《壽陽曲‧錫蘭紀游》:“[僧伽羅]奮迅獅兒多健武,卻別有一股媚嫵。”◆2.精神振奮,行動迅速。○《後漢書‧耿純傳》:“大王以龍虎之姿,遭風雲之時,奮迅拔起,期月之間兄弟稱王。”○[唐][王維]《老將行》:“[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金][元好問]《入濟源寓舍》詩:“奮迅舊嫌扶老杖,龍鍾今屬負暄牆。”○[陳毅]《雪夜行軍》詩:“沖破黑夜,奮迅行軍。”◆3.振起。○[漢][揚雄]《劇秦美新》:“會[漢祖]龍騰[豐][沛],奮迅[宛][葉]。”○《晉書‧謝安傳》:“繕甲俟會,思更奮迅。”○《明史‧袁崇煥傳》:“顧勇猛圖敵,敵必讎;奮迅立功,眾必忌。”
憤迅(愤迅)
,◆奮迅。指獸跑迅疾而有氣勢。○[清][袁枚]《續新齊諧‧虎投河》:“﹝虎﹞忽躍起撲兒,遂墮水中。憤迅騰擲,谿水為沸。”參見“奮迅”。
電迅(电迅) ,◆極言其速度之快。○[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總論》:“鞭箠電迅,驀塹騰坡。”
暴迅 ,◆謂湍急。○《宋史‧蘇頌傳》:“方泝[桐廬],江水暴迅,舟橫欲覆。”
迅捷
,◆迅速敏捷。○[晉][傅玄]《走狗賦》:“即迅捷其無前,又閑暇而有度。”○[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紫紹]之弟某,有材力,輕趫迅捷,踊身而上,挺然若飛,十餘步乃止。”○[明][袁宏道]《孤山游記》:“﹝[虞僧孺]﹞所著《溪上落花詩》,雖不知於[和靖]如何,然一夜得百五十首,可謂迅捷之極。”○[鄒韜奮]《道聽途說》:“他絕不遲疑而又十分迅捷的回答道:‘是個[廣東]人。’”捍怎么读
捍的拼音为:hàn,保卫;抵御的意思。
出自《左传·成公十二年》: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
捍可以组词为:捍卫、捍马、捍蔽、捍格、捍衞、捍御、捍城、捍拨、捍逆、捍难、锋捍、捍隔、跄捍、逆捍、厌捍、屏捍、捍遏、捍塞、拟捍、抢捍、招捍、批捍、守捍、避捍、捍拒。
捍可以造句为:
1、文天祥的浩然之气对捍卫民族尊严有重要意义。
2、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3、阿尔弗雷德国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人民的伟大捍卫者,他还是一位求知若渴的学者。
4、学习先辈们的浩然正气,对捍卫革命事业和民族尊严,有重要的意义。
5、名字不能改变命运,而是跟随命运而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未来我是否要面对捍卫自由的战斗呢?而我能获胜吗?不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自由又是什么呢?
6、在突然爆发的嫉妒心的驱使下,她的仆人有时会为赢得她的亲睐而争风吃醋,甚至于以捍卫她的荣誉之名而决斗。
7、男二号人狼坚决捍卫自己的爱情,誓死保护女主角的精神可歌可泣!揭怎么读
衞,卫的繁体
wèi
1. 保护,防护:保~。捍~。~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冕。
2. 防护人员:警~。后~。
3. 古代称驴:“策双~来迎”。
4.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在山东省)。
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6. 姓。
椕
bīn
解释:木分。
飅
liú
解释:同“飗”(日本汉字)
囄
lí
解释:〈方〉同“嚟”。来。粤语。[wèi]
[bīn]
[liú]
[lí]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捍怎么读
学而有道
推文时间:每周三晚,不见不散!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投稿邮箱:yixuezhe@
来源:壹学者综合整理自《咬文嚼字》杂志社。
自2006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常在年底发布十大语文差错。
小壹梳理了《咬文嚼字》十余年来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错误,有则改之吧。
“201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发生口角”的“角”误读为jiǎo。
2018年10月,重庆万州发生公交车坠江重大交通事故,经后续调查发现,该事故是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与肢体冲突所致。某些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iǎo。“角”是个多音字,有jiǎo、jué两个读音。读jiǎo时,指牛羊等动物头顶上长出的尖长的骨状突起物,也指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读jué时,有较量、比试、竞争之义。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即在口头上进行较量,“角”应读jué。
二、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ào。
2018年5月,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在演讲中鼓励学生“立鸿鹄志”,“鹄”读成了hào。“鹄”在“鸿鹄”中的正确读音是hú。“鸿鹄”俗称天鹅,因善高飞,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三、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2018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大量外国企业前来参展,显示了中国市场在国际上的巨大吸引力。报道相关新闻时,有媒体称外国企业“亲睐”中国营商环境。“亲睐”应为“青睐”,典出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阮常用“青白眼”看人,喜欢的人平视露出黑眼珠,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相向。“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四、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从2018年5月开始,演艺圈“阴阳合同”等“潜规则”被揭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调查。某些网络媒体称揭露者“捅篓子”了,演艺圈黑幕一旦揭开,将掀起“滔天巨浪”。“捅篓子”应是“捅娄子”。娄,本指物体中空,“捅娄子”即捅出漏洞来,常比喻引起乱子、纠纷、祸事等。“篓子”是用竹篾、荆条、铁丝等编成的盛物器具,没有“捅篓子”一说。
五、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2018年10月,税务机关公布了对范冰冰逃税案件的处罚决定。在此前的一段时间,作为该事件“主角”的范冰冰远离了公众视野,某些媒体说她“不知所踪”。“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终”。“终”是动词,指终止、结束。“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性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踪”即踪迹,是名词,不能跟“所”字搭配。
六、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打进决赛,最后法国队夺得冠军。报道相关新闻时,某些媒体说法国队和克罗地亚队“争夺冠亚军”。参加决赛的两支队伍争夺的是“冠军”,而非“亚军”。“亚军”是不必争夺的。“争夺冠亚军”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七、中美贸易争端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蛮横地挑起贸易争端;中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某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说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美国的“反戈一击”。“反戈一击”指掉转枪口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发起攻击。中国不属于美国的阵营,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反制美国,是对美国的“反击”,而非“反戈一击”。
八、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
2018年10月,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介绍该事件的背景时,有媒体称卡舒吉家世在中东赫赫有名,并非
“籍籍无名”之辈。“籍籍无名”应是“寂寂无名”。汉语中“籍籍”一词,常形容声名盛大;“籍籍无名”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九、国际关系报道中的修辞错误:“360度”大转弯。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应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时,态度反复无常。某些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用“360度”大转弯形容其态度的巨大转变。如:“不打叙利亚了?特朗普一夜之间360度大转弯!”“特朗普对伊朗态度360度大转弯,称愿不设条件见伊总统。”这种说法犯了夸张失度的错误。一条射线在平面上以端点为定点,旋转360度时与自身重合,旋转180度时正好形成平角,汉语中常以“180度”大转弯来形容转变幅度很大,到了前后相反的地步。
十、社交用语中的用词错误:赠人物品用“惠赠”。
在社交用语中,“惠”是一个常用敬词,凡以“惠”开头的词语都是指对方的行为有“恩”于己,如惠顾、惠存、惠临、惠赠。某知名人士在送给别人的书上,有“惠赠某某”的题词,某商家开张时,有“惠赠礼品”的告示,都是用错了“惠赠”,可改为“敬赠”。
“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中的人名误读:老舍的“舍”误读为 shè。
央视 2017年 2
月开播的《朗读者》节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这是缺乏依据的,正确的读法是shě。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舍予是舍我、无我的意思,“舍”即舍弃,应读第三声。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据亲友回忆,老舍生前自己也读
shě。
二、2017年“双十一”马云推出了一部功夫影片,其主题曲 《风清扬》 将“青蘋之末”的“蘋”误成了“萍”。
“青蘋之末”出自宋玉
《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青蘋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而“萍”则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所以,“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三、热播电视剧中的读音错误:“参商”的“参”误读为 cān。
2017 年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句台词“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剧中人将“参”读成了 cān,正确的读法是
shēn。“参”“商”指的是参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宿之一。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此出彼没,不会同时在天空中出现。人们常用“参商”比喻亲友分离后不得再见。“参”读
cān 时有加入、参加、参考等义,与上述台词无关。
四、“虐童”事件报道中的用词错误:“非营利”误为“非盈利”。
2017年11月,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引爆媒体,社会为之震惊。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到有关涉事单位时称之为“非盈利组织”,正确表述应是“非营利组织”。
五、灾害报道中的概念混淆:“飓风”误为“台风”。
2017 年
8月哈维飓风登陆美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自然灾害。不少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把“哈维”误称为“台风”。何为“飓风”何为“台风”,气象学上是按地理位置进行区别的: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称“台风”。被命名为“哈维”的热带气旋产生于大西洋,显然是飓风而不是台风。
六、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起诉状”误为“起诉书”。
王宝强离婚事件,因法院公布了新的相关调查结果2017
年再次引起热议。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把王宝强当时递交法院起诉离婚的“起诉状”误成“起诉书”。“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向人民法院起诉而递交的法律文书。“起诉书”则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又称“公诉书”。“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发起人有别,属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
七、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领衔主演”。
影视剧演职员表中,多有“领衔主演”一项,一般都是多人并列。这是不合“领衔”一词的本义的。所谓“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来也指在艺术表演者的名单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员。不管用于什么场合,“领衔”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一群人。
八、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
社会礼貌用语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敬请期待。”谦恭的“敬请”和自负的“期待”,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组合。所谓“期待”,是充满期望的等待,这是一种主观感情的显示;强行要别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传统礼仪的。正确的用法是“敬请赐候”。
九、社会管理报道中用词错误:“城乡接合部”误为“城乡结合部”。
“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区域在区划管理上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兼具了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是不宜写成“城乡结合部”的。
十、商业广告中的用词错误:“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这些“一言九鼎”都应改作“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诺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诺,用“一言九鼎”则成了自我吹嘘。
“201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一些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ǎi。“载”是多音字,读zài时,意思是装乘、携带;读zǎi,意思是记载、刊登。“载人飞行”指用飞行器承载人的飞行,应读作zài。
二、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货币篮子(Currency
basket)或称一篮子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设定汇率时作为参考而选择一组外币,由多种货币按不同的比重构成货币组合。而“一揽子”则指对各种事物不加选择地包揽在一起,如一揽子计划、一揽子交易等等。“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需要精心选择,不能“一揽子”放进来。
三、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2016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然而新闻媒体的报道却混乱不堪。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祝贺他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事实上,部分媒体混淆了量词“任”和“届”。
美国实行总统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总统任满4年为一届。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当选,每当选一次就算一任。
简而言之,“届”是由选举决定的,一次选举即产生一届总统;“任”是由总统的更换来定义的,每更换一次即产生一任总统。据美国历史,特朗普当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
四、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欧”。有些媒体在报道这次事件时,把“脱欧”解释为“脱离欧洲”。这属于明显的概念错误。其实,英国脱离的不是欧洲,而是欧盟。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是一个推行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1991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脱欧派在公投中胜出,英国脱离欧盟将成为事实。而欧洲是一个地理概念,英国处在其中,不可能根据投票选择脱离这个地方。
五、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
2016年10月中旬,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不少新闻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用“举足无措”来形容朴槿惠执政团队的慌张和混乱。
汉语中没有“举足无措”,只有“手足无措”。手足无措,即手和脚都没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从、举止慌乱。之所以会出现“举足无措”这样的误用,可能是和“举足轻重”一词发生了混搭。
六、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凭借”误作“凭藉”。
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在报道新闻时,很多媒体都说:“冯小刚凭藉《我不是潘金莲》夺大奖……”“凭藉”是不规范的,正确的写法是“凭借”。
七、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令人髮指”误为“令人發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全用繁体字书写。遗憾的是,出现了好几处错误,“令人髮指”误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
“发”既是“髮”(fà,毛发)的简化字,又是“發”(fā,发展)的简化字。“令人发指”的意思是,让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其“发”指头发,应该使用繁体字“髮”。
八、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作为”误为“做为”。
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这条道歉微博说:“做为一个男人……”“做为”应是“作为”之误。
“做”“作”两字在语用中常常纠缠难辨,有时甚至含混不清,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运用规律可循:表示抽象语义多用“作”,表示具体语义多用“做”。“作为”是介词,常用来介绍某种身份或某种性质。
九、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
随着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大行其道,常现身广告中。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绅仕”,广告随处可见,但“绅仕”其实是“绅士”之误。
“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称,或做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
十、常见的食品名用字错误:“黏豆包”误为“粘豆包”。
“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种传统点心,采用黄米、红豆等材料制作而成,触手很黏。店招、广告牌及食物包装袋上基本上误写成了“粘豆包”。
“黏”是形容词,表示糨糊、胶水等具有的使物相连的性质;“粘”是动词,指依靠黏性把东西互相贴合。
“黏”(nián)和“粘”(zhān)的误用有历史原因。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颁布实施,“黏”作为“粘”的异体字被废除,“粘”于是身兼二职,既表“粘”的意义也表“黏”的意义。但1988年公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将“黏”恢复使用。
“2015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连接,意思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而该奖项的英文名称,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是表示选择关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and”。
二、“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
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五、“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严惩”和“不贷”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而“怠”本义为轻慢,引申指懒惰、松懈等。
六、《通用规范汉字表》 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心”。
“勠”义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协同用力,团结一致。“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勠”字已恢复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写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规定的。
七、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身价”旧时指卖身钱,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等。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身家”一词。“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资产。
八、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在足球、篮球等球类比赛中,一方队员犯规时,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投篮等处罚,此称“罚球”。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是正常的踢球行为,不构成犯规。“角球”不属“罚球”范围,所以是“发角球”而非“罚角球”。
九、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2015年5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关注,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综合征”误成了“综合症”。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用“症”;
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用“征”。
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由刘德华、井柏然、吴君如等主演。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指年老无子的人。无论是父亲走失孩子,还是孩子被拐与父母分离,都不能称为“失孤”。
“2014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监督等有详细规定。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
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五、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
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现行犯或犯罪嫌疑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的刑事措施。
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七、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
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组织扫墓活动。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九、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鬆树”。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常有需要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徑寒鬆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
十、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
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珮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某种光荣的称号或者竞赛中的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的报道中。
“201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土从)菌”(由于无法输入该字,暂用“土从”括注,下同,望谅解)误为“鸡枞菌”。
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土从)菌”,“(土从)
”应读“zōng”。鸡(土从) 菌,食用菌的一种,由于生长在泥土中,所以字从“土”。味美如鸡,俗称“鸡
”。后来为表示生物类别写成了“鸡(土从)菌”。“枞”有两读。读“cōng”,木名,冷杉;读“zōng”,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枞阳县”。二者都与食用菌无关。
二、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浙江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里有一句名言:“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试题把说这句名言的“英国作家戈尔丁”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知悉这一情况后,迅即召开高考情况通报会,承认了这一差错,并向全体考生道歉。威廉·戈尔丁是英国的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三、“王立军叛逃”案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
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有媒体在报道中说:“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是一种主观态度。
四、“棱镜门”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泄密”误为“泄秘”。
在“棱镜门”事件报道中,“泄密”是一个高频用词,但多家媒体把“泄密”误为“泄秘”。“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秘”强调内容隐蔽,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强调隐蔽内容,主观上不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等。二者不宜搞混。
五、“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
2013年陕西南部秦岭等地,曾发生严重的胡蜂蜇人事件,导致数十人死亡。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蜇”和“蛰”字形相近,但音、义皆不同。“蜇”读zhē时,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是蛰伏的意思。
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干部误称“文职将军”。
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军”一词,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在我国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在我军法规条例中,并无“文职将军”这一名称。2013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军队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干部不得称将军或者文职将军”。
七、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的一个词:“弑”。
2013年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多家媒体在报道时称之为“弑医案”,有篇新闻标题就是:《温岭弑医案,医患调解机制为何“失灵”》。“弑”是古语词,指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医生与患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不能用“弑”字。
八、汉字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
“冒”人人都认识,但很可能落笔即错,有人说是汉字中的“第一易错字”。“冒”上面部分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不少人误写作“曰”或“日”。汉字中还有一些以此作部件的汉字,如“日冕”的“冕”、“玳瑁”的“瑁”等,《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在书写时都出现了错误。
九、律师公文中的用词错误:“受权”误为“授权”。
为了解决纠纷,企业或个人有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接受委托后,律师常为当事人发布“律师受权声明”,但“受权”常被误成“授权”。“授权”即把权力授予他人,“受权”即接受他人赋予的权力。律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发表声明,是“受权声明”,而非“授权声明”。
十、街头店招中的常见差错:“羊蝎子”误为“羊羯子”。
羊蝎子是一种常见的大众美食,指羊的脊椎骨,因形状像蝎子,俗称“羊蝎子”。因蝎、羯形似,不少街头饮食店的店招中,将“蝎”写成了“羯”。“羯”读jié,有两个意思:一指羯羊,即阉割了的公羊;二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匈奴的一个别支。“羊羯子”说不通。
“2012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容易被写错的汉字数字:“二〇一二年”经常被误为“二零一二年”。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两者不能混用,涉及编号时应该写作“〇”,用作计量时该写成“零”。
二、容易被写错的书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蒜薹是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而“苔”则是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三、容易纠缠不清的法律词语是:“酒驾”和“醉驾”。
人们常常把“酒驾”误为“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指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四、经常被写错的引语是“兄弟阋于墙”。
今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发生后,网民纷纷引用古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情势,但不少网文都写成了“兄弟隙于墙”。这句古语出自《诗经》,一般用于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
五、容易被滥用的网络词语是“某某哥”。
“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原本含有亲热调侃的味道,眼下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例如,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有媒体就将其称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显得很不得体。
六、新闻报道中容易读错的词是“发酵”。
“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例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酵”字历史上有两种读音“jiào”和“xiào”,现在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读为jiào。
七、法制新闻报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囵”。
词形相近所致。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就表示儿子“目前身陷囫囵”。“囹圄”意思是监狱,而“囫囵”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常见成语是“囫囵吞枣”。
八、“皇后”不能被写成“皇後”,这是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九、女性常用错的称谓是“贱内”。
2012年7月一位台湾知名女艺人自称“贱内”,令人啼笑皆非。“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男人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宜用作当下时尚现代女性的自称。
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经常把“潟湖”误为“泻湖”。
这是一个习惯性错误。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三、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四、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泄露/泄漏。
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五、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村长。
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相声小品中也常说“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六、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七、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铊”(tā)。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八、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
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家具”误为“家俱”。
“201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仑美奂”或“美伦美奂”。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黄浦江”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但因为“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往往错成了“黄埔江”。“黄浦江”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故名“黄歇浦”,简称“黄浦”,“浦”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黄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
三、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截止下午5点,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截止”应为“截至”。“截止”的意思是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如“活动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令人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之类的词语。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它和“瞩目”完全是两回事。
五、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其中的“囊括”明显用词不当。“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这都是因为认错了繁体字“晝”。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精”本指经拣选的好米,“粹”则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精”“粹”都是名词,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八、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
“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把“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是错误的。“无时无刻”是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不同,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九、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
比如将“二〇一〇年”误写为“二0一0年”。表示数的空位,有多种写法:阿拉伯数字写为"0";汉字的大写数字写为“零”,小写数字写为“〇”。用电脑键盘输入“〇”,要比"0"复杂,不少人就用"0"去代替“〇”,结果把阿拉伯数字混入了汉字的数字系统。
十、引用古诗时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常有人用这两句诗描写梨花盛开的景色,也有人认为它们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并非实写梨花,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亦非冬景。
“200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丑年”错成“己醜年”。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人名错误是:“貂蝉”错成“貂婵”。
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菜名错误是:“宫保鸡丁”错成“宫爆鸡丁”。
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
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用词错误是:“兴亡周期律”错成“兴亡周期率”。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200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
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uè乎”。
二、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
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氰胺”应读qíng’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尤其是“氰”字,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氰化钠”的“氰”读成qīng,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四、 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大凡景点都会重点介绍当地名人,告诉游客某地是某人“故里”。有人误以为“里”的繁体字是“裏”,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故里”往往误为“故裏”。其实“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
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七、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
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两处“期间”应为“其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 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
“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如“怎能望其项背”。
九、 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 《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
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
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
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200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
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
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
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
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
,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
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
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
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
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它使我们想到了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十、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人的行径。”圆明园是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其时圆明园已是废园。揭怎么读
1、捍,读作:hàn。汉字基本字义古代射者左臂佩戴的皮制袖套;也同“悍”,强悍之意。现代字义保卫,抵御之意。
2、“捍”组词:
戎捍、跄捍、屏捍、剽捍、批捍、抢捍、逆捍、拟捍、距捍、拒捍、捍护、捍御、捍牌、捍格、捍遏、捍卫、捍索、捍拨、捍城、捍屏、捍隔、捍制、捍棒、捍塞、捍圉、捍蔽、捍救、捍拒、捍马、捍难、捍逆、边捍。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